江苏警官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18-09-28 点击数: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江苏警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全面实现“三个优秀”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建设一流公安院校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发展新目标、改革新思路和创新新举措,推进学院转型升级发展,根据中央和省部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和公安改革总体部署,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办学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办学基础

“十二五”时期,学院紧紧围绕“两个融入”、“三个并重”、“三大建设”和“三个优秀”办学思路,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奋力拼搏进取,公安学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并被遴选为二期项目省重点序列学科,公安技术省重点建设学科周期验收获得良好结论,侦查学、治安学被遴选为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治安学被立为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院成为公安部首批设立的全国两个部级公安智库建设依托院校之一,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正式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平稳起步,浦口新校区规划建设任务圆满收官并投入使用,其他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为学院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专业方面。现有省优势学科1个、重点建设学科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方向)2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个、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6个。

——人才队伍方面。现有教职工638人,其中专任教师36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务教师37人、占比10.1%,博士学位教师42人、占比11.4%,副高职务教师131人,硕士学位教师188人;省“333工程”、高校“青蓝工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51人次,公安部教学名师2人、兼职教官56人、兼职教授19人。

——科研工作方面。现有1个部级公安智库、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江苏省社会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公共安全应急管控与指挥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江苏现代警务研究中心、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警察文化研究中心、民国警察史文献中心等研究机构;在全省公安机关建立了41个科研基地和科研工作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项行业标准在全国发布实施并获得国家标准立项建设;学报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报告(2014)扩展期刊》。

——在职培训方面。适应“四项建设”需要和“一体化”管理要求,成立了江苏省公安厅警察训练总队;培训条件明显改善,年培训规模达到6000人次;建有部级培训基地3个;国际警务执法合作培训取得突破,承办多个外警培训和引智项目。

——教学资源方面。现有9个教学系部、8个实验室、5个实训场馆、2个博物馆、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国家与部省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高校精品教材12部,省重点立项教材2部,公安部统编教材9部;图书馆纸质藏书70万册,期刊1100多种。

(二)发展机遇

——从高等教育改革形势来看。总体上呈现出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分类发展、争创一流的趋势,特别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政策导向,为学院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公安改革任务要求来看。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推进“四项建设”的新任务,更加凸显公安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亟待提升公安院校人才支撑和科技引领能力,尤其是随着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招录培养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给学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中央为我省确立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新坐标,省委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示范区和教育强省建设纳入江苏发展总体战略,为学院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三)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江苏是经济强省、教育大省、人才大省,教育资源丰富,政策保障有力,优秀人才聚集,同时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已纳入国家规划,为学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院与其他省属公安院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行业优势。江苏公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项公安业务工作全国领先,公安理论研究、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较高,省公安厅党委一直对学院发展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为我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办学优势。我院硬件条件总体领先,学科专业建设起点较高,公安智库建设率先起步,研究生教育发展势头较好,在全国公安教育发展历史上取得了多个第一,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办学思路,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公安院校先进行列。

(四)制约因素

——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学院发展需要;内部治理体系不够完善、责权利不够统一,影响了部门尤其是教学系部工作积极性;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等激励惩戒措施不够科学有效,队伍内生动力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还不合理,团队建设和“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名师和高层次人才短缺,内部培优扶持力度不够大。

——内涵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上更高层次;以实战化教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亟待创新;办学特色需要彰显,品牌竞争力亟待增强。

——服务公安能力亟待提升。教学与实战融合度不够紧密,教学方法手段与公安工作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要求衔接度不高、不及时;科研转化应用能力需要增强;在职培训服务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需要提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按照中央、省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公安改革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落实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为发展契机,以重大专项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创新发展为强大动力,坚持政治建警这一根本,围绕质量提升这一主题,贯穿内涵建设这一主线,强化特色品牌这一核心,抓住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加快形成引领学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为公安事业发展和新江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理念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通过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培训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为学院发展注入新动力。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两个融入”、“三个并重”不动摇,精准定位,科学发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统筹抓好重大专项建设,协调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瞄准科技前沿,突出警营文化,倡导绿色节能,建设智慧校园、节约型校园、平安示范校园;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推进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教师发展优先、服务优先的绿色通道。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借鉴国际警察教育先进经验,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在世界警察教育中的影响力;坚持开放办学、协同创新,深化校局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学院发展与公安事业发展高度融合、一体化运作,在服务中提升地位、获得机会;树立“我优院兴、院兴我荣、荣辱与共”的理念,坚持学院发展与个人进步同频共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把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师生。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院建设发展总体目标为:全面实现“三个优秀”,建设一流公安院校。

具体目标如下:

——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全日制本科生规模保持在6000人左右(其中公安类5000人,非公安类1000人);警务硕士授权点申办成功,研究生规模保持在200人左右;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达到3500人。公安专业毕业生入警考试成绩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非公安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明显增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学科专业建设。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综合实力保持全国领先,公安学二级学科体系更加完备,4-5个二级学科在全国产生品牌效应;建成侦查学、治安学省品牌(部重点)专业,再培育建设9个院级品牌专业;围绕学科发展和公安实战,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专业布局;突出“警”字特色,提高非公安类专业建设水平。

——队伍建设。教师、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协调发展,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超过58%,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18%以上、正高职称教师达到15%以上;打造2-3名在全国有地位的公安实战专家;培养2-3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5名学术带头人;组建5-8个省部级教师团队。

——科研工作。新增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实现突破;出版学术专著和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年递增5%以上,在中文核心期刊、重要公安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数量占比30%以上;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以一流成绩通过周期验收,冲刺集成建设国家级高端智库。在省公安厅、省维稳办、省综治办领导下,扎实推进“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设,加快建成省级重点高端智库。

——在职培训。培训内涵建设明显加强,服务全省公安机关“素质强警”战略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教学专题10-15个;成功申办建设公安部警种教育训练基地;扩大外警培训和引智项目国际影响力;年培训在职民警6000人次。

——教学资源。新增优质课程8-1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3部、省部级重点教材8-10部;建成1-2个省部级实验室,力争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上取得突破。

——制度机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架构基本确立,内部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体系逐步完善、运行高效便捷;有效调动和激发队伍生机活力的政策更加配套、机制更加科学、制度更加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突出忠诚警魂教育。坚持把政治建警放在首位,以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首要任务,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把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活,构建重大活动、重要仪式、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梯次化教育模式;对非公安专业学生注重价值观引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2.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本着“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原则,统筹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关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把执法规范化要求和部颁统考大纲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依据,加快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建设一批优质课程群,推出一批高质量教材,强化执法技能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创新,积极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小班化、研讨式等教学改革,稳步实施教考分离。

3. 注重创新精神培育。完善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实施“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加大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教育引导力度,提高学生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标准,鼓励学生创新创优;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本领、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非公安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4.强化纪律作风养成。创新警务化管理模式,注重激励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培养公安专业学生警察职业素养;推进学生工作品牌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完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提升育人合力和效果。

5.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实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配套办法,把公安专业毕业生入警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系部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教学督导,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监测体系;完善“优生优分”政策,配套实施书记、院长择优推荐就业制度,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学生竞争激励和淘汰制度,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二)以服务实战为导向,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6. 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管理服务、研究团队、高端平台“三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建立以科研成果创新性、应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度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赋予科研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扶持创建1-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2-3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高标准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努力建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重点研究基地,争创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反爆炸技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建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以上院级“产学研”合作基地。

7. 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围绕增强科研实力,瞄准学科理论前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公安理论创新,构建学院知识创新体系;围绕公安科技发展,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努力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研究方面实现突破;以刑事科学技术、反爆炸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力争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成果。

8. 增强服务实战本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实战,强化公安科研和技术研发;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拓宽转化渠道,强化服务衔接,确保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率、公安科技研究成果向公安实战转化率大幅度提高;整合资源、强化合作、集智攻关,力争实现部省公安科技成果奖重大突破。

9. 增强学院办刊实力。瞄准中文核心期刊目标,加快学报建设,提高学报在全国高校和公安系统的学术影响力;以服务领导机关决策和公安实战为导向,增强《公安决策参考》、《现代警务研究》的影响力。

(三)以提升内涵为目标,创新在职培训发展

10. 完善培训工作机制。以成立“江苏省公安厅警察训练总队”为契机,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培训与实战高度融合。

11. 加强专题库建设。研究主体班培训标准,完善课程模块,培育建设100个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和指导性的实战教学专题,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专题。

12. 创新培训方法手段。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分警种、小班化、菜单式教学;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模拟式、仿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培训效果;按照全省布局合理、覆盖主要警种的原则,新建8-10个现场教学基地,强化实训教学;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建设培训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培训工作信息化水平。

13. 稳步发展继续教育。优化成人教育专业结构,推进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本科函授和助学自考生源组织力度,稳定成人教育办学规模;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满足民警、警辅等人员多样化学习需要;探索建立我省公安民警在职教育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参与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转换平台建设,促进民警终身教育立交桥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四)以做强师资为重点,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14.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按照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需要,依托部省人才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创造条件实施特聘教授工程,力争引进和培养5名省部级教学名师、在各主要学科领域培养1-2名全国有影响的专家;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遴选培养硕士生导师20-30名;重视引进培养青年教师,争取新进博士研究生30名,每年选拔8-10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梯队结构;加大教官制实施力度,公安业务课教师中教官比例达到90%,驻校教官超过教师总数的15%;实施“培训师资库”和“培训名师塑造”工程,建立100名左右高水平培训师资人才库,重点塑造5-10名全国有名的培训名师。

15.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力度,通过校内整合、校局联合、校际合作等渠道,扶持建设4-6个省部级教学团队和6-10个厅级教学团队;按照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贴近实战需要,整合各教学系部师资,优化教研室设置,打造若干院级教学型团队。

16. 建好管理服务队伍。全面实施中层部门“三定”和全员岗位双向选择,进一步明确部门及岗位职责,积极构建教师、管理、服务三支队伍间的常态化流动机制,提高队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按照德为先、能为要、重实绩的标准,有计划地加强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五)以文化建设为引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7. 打造警营文化特色。突出政治建警文化核心、师生文化主体地位,树立崇尚科学、钻研学术的文化导向,创新文化工作机制,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进校园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完善以图书馆、博物馆、警体馆、模拟街区以及校园网、微信、微博、宣传橱窗等各类载体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加强校史研究与宣传,弘扬校风校训精神,厚植学院文化基因;做实文化月、科技月、读书节等传统文化活动,建强运动队、射击队等独具警察特色的业余社团,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18. 加强校园基础建设。优化校区功能定位,整合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效益;改善安德门校区教学保障条件;规划建设中华指纹博物馆新馆;瞄准普通高校中上等水平、全国公安院校一流水平目标,加强图书馆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升级建设融合教学、科研、培训、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完善四套网络建设;加快改善警用装备条件,为公安专业教学、在职民警培训提供基本保障;提高绿色发展能力,加快节约型校园建设;按照率先领先标准,建成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

19.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围绕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帮扶救助、拓展服务项目、保障安全健康、繁荣职工文化等领域,统筹谋划民生工程,让广大教职工共享学院改革发展成果;学院每年确定1-2件事关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扎实推进民生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六)以开放办学为支撑,增强办学综合实力

20. 深化与公安机关、公安院校合作。拓宽与公安机关一体化办学思路,建立完善“校局联动”、“育用衔接”的共建机制,推进学院与公安机关、公安院校、公安干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全省公安教育教学联盟;推进公安信息平台、图像专网等公安实战数据信息接入教学训练场所;推动学院与公安机关共建实验室、技术鉴定机构和理论研究机构,实现一体化运作、促进资源共享。

21. 拓展社会合作资源。主动用足用好江苏科教资源,进一步深化学院与社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多领域合作,重点在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联合申报重大研究项目、共建产学研基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2. 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巩固外警培训、引智项目和学生海外培养拓展计划成果,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常态化机制建设;拓宽学院与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警察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交流渠道,加大师生外派访问研究和访学的数量频次,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选聘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来校讲学,扩大国际影响力。

四、重大专项建设

(一)全力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将培养公安机关满意的预备警官作为第一要务,更好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探索以专业大类招生,根据公安工作需要增设新专业,采用订单模式开设特色专业方向;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在教学内容比例结构量化上更加突出科学合理性,注重理论学习与警务实践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学业证书与执法资格证书结合,优化“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3.5+0.5”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快课程建设,构建公安理论课与公安实践课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有效支撑实战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集群,打造若干公安专业精品课程,形成一套有特色的课程大纲与教材体系;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在教学方式方法的主次界定上体现实际操作性,加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拓展实地、实景、实警、实战教学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改进考评方式,在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固化上体现激励导向性,建立实战化教学质量标准,定期对实战化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调控。

(二)领先建成全国优秀公安智库。瞄准全国公安院校一流、全省高校知名的目标,高标准推进部级公安智库和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建设,提升在国家和江苏智库体系中的地位;创新公安智库领导管理、组织管理、科研管理体制及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功能,努力为公安机关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紧紧围绕公安改革大局,以服务领导决策和基层实战为主要任务,加强与政策研究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聚焦影响公安机关战斗力、制约公安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任务规划,确保各项研究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指导性;以承担部省公安工作重大需求项目为主体,以自主确定研究项目为补充,产出一批高层次、有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定期编印报送《公安决策参考》,编著出版《现代警务研究》学术丛书、“国外警务研究”学术丛书和《国外警务智库研究年度报告》等,集中展示警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每年举办一次中国现代警务改革论坛,打造高端引领、集中发布、影响广泛的公安智库成果发布品牌。

(三)重点推进优势学科和品牌(重点)专业建设。加大资源整合、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力量,系统推进公安学省优势学科、公安技术省重点建设学科和侦查学、治安学省品牌(部重点)专业建设,努力产出一批重大成果,打造学科专业高峰,确保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项目和侦查学、治安学两个专业建设项目以较好成绩通过考核验收;依托法学、工学、管理学三大学科门类,完善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为主体的特色学科体系,优化二级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建设内涵水平;围绕形成特色、打造品牌目标,力争再建设1-2个部级重点专业,各教学系部至少重点建设1个二级学科。

(四)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完善研究生教育联合办学模式,拓展办学渠道,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按期通过验收,警务硕士研究生培养授权单位申办成功,实现办学层次提升;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以良好成绩通过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努力实践和探索“学研用”一体化警务硕士培养模式,吸引其他公安院校优秀毕业生和公安机关业务骨干攻读硕士学位;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新建2-3个研究生科研工作站。

(五)认真抓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贯彻评建方针,落实评估方案,扎实做好评估材料、状态数据、报告撰写等自评自建工作,确保以较好结论通过审核评估;坚持把评估项目、要素和要点,作为加强学院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指南,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六)大力推进办学机制创新。以学院章程颁布实施为契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架构,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学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学院、系部二级管理机制,赋予教学部门更加自主的学术决策权、内部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及相应职权,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并实施院长基金,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高端人才引进、综合改革项目的扶持力度;完善从优待教措施,改革课时酬金,改进科研奖励、专项资助办法,加快推进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制度,进一步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以专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权下放学院、警员职务套改等为契机,探索建立教官级别、教师职称、警员职级有序衔接、相互打通制度;实施干部轮岗交流、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常态化机制,增加频次,加大力度,对缺额职位及时进行补充;完善部门工作年度考核制度,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增动力、提质效;规范各类评先评优和奖励机制,建立学院荣誉制度,有效激发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思想组织保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员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增强院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领导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继续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两个责任”有效落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利用学院党校、干校平台,加大党员、干部常态化教育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业务、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教师队伍,提高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院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二)加强外部协调,强化政策措施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大学院与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为学院建设发展争取更多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人才和硬件优势,积极为公安改革、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创造服务价值,争取公安部、省公安厅更多支持;增强吸纳社会资源能力,探索联合共建、合作办学多种渠道方式,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源节流,盘活闲置资产,拓宽筹资渠道,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专项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

(三)加强统筹推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强化规划在指导和推进学院建设发展中的纲领性和权威性作用,统筹协调“十三五”学院重大专项和主要任务的组织实施;完善规划实施责任分解体系,明确年度目标、职责分工和推进时序,确保各项任务精准落地;加强评估考核,把规划落实进展情况纳入部门工作年度考核、中层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做到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相衔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和公安改革新趋势,主动对照各兄弟院校发展新态势,加强学习调研,强化动态调整,对涉及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时调整思路,有效解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提高“十三五”建设发展水平。

版权所有:江苏省警官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石佛寺三宫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