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15-09-16 点击数:

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江苏警官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编制符合学院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凝聚全院力量、巩固办学成果、提升办学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排头兵,推动“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和谐江苏”建设深入发展,更好服务“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学院是全国第一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增挂“江苏公安管理干部学院”牌子(下设公安派出所长、刑警队长、交巡警队长学校)。“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省属公安院校中第一个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结论。现设7个教学系(部),有全日制本科专业(方向)12个,专科专业5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5个。全日制在校生6788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6100人,年培训在职民警3500人次。截至“十一五”期末,共有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6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教材(含立项建设)11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

现有教职工641人,其中专任教师39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务教师32人,副高级职务教师132人,高级职务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1.2%;博士学位教师26人,硕士学位教师174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3%。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21人。院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共54人,系部教学能手65人。聘请公安部、省公安厅和部分高校的20多位专家、知名教授担任兼职教授。从公安机关聘请了73名培训兼职教官。

现有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992.7亩,校舍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00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62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种。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指纹主题博物馆“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拥有标准运动场、警体训练馆、靶场等训练场所设施。

(二)外部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公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学院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科技工作、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颁布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为学院发展奠定了政策和制度基础。

2.江苏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科教兴省战略提升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加快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

3.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构建公安机关大教育大培训体系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和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国家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公安高等教育和公安学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广阔空间。

4.省公安厅党委明确要求学院培养“忠诚、勇敢、智慧、奉献、廉洁”的人民警察,建成公安机关的人才库、思想库、实验场,勇当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排头兵,全省公安机关对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为学院全面融入公安工作大局提供了条件保障。

同时,学院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

1.高等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为主,对学院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服务实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国家司法体制改革迅速推进,以社会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执法规范化为特征的现代警务机制变革加快,公安工作理念、方式、手段不断创新,对公安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3.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警察队伍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带来公安专业毕业生供求格局的深刻变化,就业政策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大,对学院招生类型和办学规模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

4.公安院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公安院校普遍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优势,学院发展面临比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自身优势与不足

我院经过多年建设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深化改革,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和优势:

1.办学基础总体较好。学院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其中举办全日制学历教育已有32年,积累了较为扎实的办学基础,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期间跨越式发展,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总体上处于全国同类公安院校的前列。

2.发展态势更加稳健。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切合江苏实际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教学、科研、培训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公安人才培养在全省公安机关获得广泛认可,非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干部教师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浦口主校区加快建设,为学院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学科、专业根据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特点、需求设置,适应性较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警务实战研究稳步推进,在职民警培训打出了品牌,成人学历教育形成较大规模,在多个方面相继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成果,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

4.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全院上下对未来充满期望,迫切希望加快学院改革发展,对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办学水平、争当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排头兵充满信心。

同时,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学院发展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1.内涵建设和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不高,教学滞后实战发展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亟待加强,科研服务引领实战的能力迫切需要提高,培训工作规范化和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

2.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师资队伍、管理队伍、服务保障队伍发展不够平衡,队伍数量不足、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团队建设和公安业务师资、实战型师资薄弱,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名师和高层次人才不足。管理和服务队伍的履职能力有待提高。

3.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管理成本较大、效能不高,服务和推动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增强,一些部门的责、权、利急需统一和规范,队伍评价、考核、奖惩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奖优罚劣的政策、机制与环境亟待健全。与实战紧密结合的制度政策亟待建立。

4.办学条件亟待改善。龙潭、浦口校区基础设施陈旧简陋,安德门校区校园空间处于饱和状态。三个校区的办学格局分散,人、财、物资源不能共享,加大了办学成本。建设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公安人才成长规律;主动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流,主动融入公安工作改革发展大局,坚持做精学历教育、做强在职培训、做深警务研究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统筹内涵建设、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忠诚、勇敢、智慧、奉献、廉洁的人民警察,造就公安机关(用人单位)满意人才;以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贴近实战、培训融入实战、科研引领实战,推动学院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服务公安事业的贡献度,更好地发挥全省公安队伍警力来源的主渠道、全省公安四级教育训练体系中的主阵地、全省公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力军作用,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服务“两个率先”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办学定位

——类型定位 教学型公安本科院校。

——学科专业定位 以法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建设公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强化中级警官培训,积极筹办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公安、司法工作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规模定位 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其中公安类5000人,非公安类1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3000人,年培训在职民警7000人次。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公安、面向政法、服务社会,为公安、司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部门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调整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完善办学功能,形成普通学历教育、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在职民警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多种类型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内涵建设全面加强,教学、培训、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公安特色更加鲜明,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根本改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校园布局基本合理;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建设取得突破,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协调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优化,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建成警察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型本科院校、优秀省级在职民警培训基地和优秀警务研究中心,争当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排头兵。

具体目标:

——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战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公安专业、非公安专业应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以上和8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学科与专业建设 以公安类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公安类学科、专业形成鲜明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领先水平,联办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诉讼法学以较高标准通过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验收。获得省级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1个。所有本科专业全部建成省级特色(品牌)专业,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按期通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验收,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

——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教材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专业主干课程达到优良标准。新增国家精品课程2—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4—6门,建成20门院级优秀课程,实现国家级教研课题立项和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建成省部级精品教材6部。公安专业初步形成多样化、系列化教材。

——科学研究 科研立项数大幅度增加,层次明显提高,新增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30项,实现科研项目规模化和层次整体提升。科研选题与实际需求关联度普遍增强,警务实战研究课题大幅度增加,院级课题中警务实战研究课题占一半以上。科研成果质量明显提高,引领和推动公安实践的效果显著增强,在若干领域形成科研优势和特色。每年发表学术论文或形成高质量研究报告等达到400篇以上,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重要公安学术期刊等发表论文数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协调发展,队伍结构总体比较合理,岗位能力明显提高。人才总量基本满足需要,生师比小于16:1。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0%(其中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15%),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保持在40%(其中正高职称教师达到13%)。高层次人才、实战型师资以及团队建设有明显突破。新增20名院级学科(学术)带头人,10名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1—2个省(部)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继续教育 在职民警教育训练的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建设稳步推进。培训规模明显扩大,培训对象更加明确,形成主体班次,实现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正规化。专题式课程模块得到优化,建成100个左右、满足在职民警培训需要的教学专题。专家型教官团队基本形成,建成200人左右、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研究式培训模式初见成效,努力形成省属公安院校在职民警培训特色。培训规律研究进展明显,初步建立符合警察职业生涯特点的培训体系。成人学历教育保持适度规模,教育对象和类型进一步拓展,办学层次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网上学校初具规模,基本满足全省公安民警远程学习训练需求。

——办学条件 浦口主校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德门、龙潭校区的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三个校区的功能布局逐步优化。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新增1—2个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争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零的突破。图书馆纸质藏书达到80万册,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全国公安院校一流图书馆。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覆盖教学、培训、科研、管理、服务、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校园。指纹博物馆、校史馆、民国警察史博物馆初具规模。

——体制机制建设 探索形成教官制、队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干部教师绩效评价考核等新型管理制度和模式,建立健全与实战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公安高校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 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引领,弘扬江苏公安精神和校训精神,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形成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建设警营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一)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夯实学院发展基础

1.健全学科专业体系。抓住公安学、公安技术提升为一级学科的重大机遇,主动围绕公安政法工作、队伍建设需求,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成果与趋势,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着力发展与当代警务机制变革密切关联的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增设公共安全、信息警务、社区警务等专业(方向)。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支撑作用,形成基础学科与公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公安学科、专业的主体地位,重视基础学科的品质建设和对公安学科的支撑作用。借鉴运用相关成熟学科理论和现代科技,提升公安学科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含量,力争取得高水平成果,扩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公安机关合作共建一批战学研一体化的高端实验室,争取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创设公安、司法工作急需的新课程。整合公安基础课,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课程群。加快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公安特色鲜明的系列化教材。

3.加强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诉讼法学以较高标准通过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考核验收。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治安管理、警察管理、应急管理、警察法学、警务信息管理(公安科技)等主要研究方向,组建学科团队,集全院之力重点建设省级优势学科。创造条件,积极申办(联办)研究生教育。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培养职业化警务人才,完善针对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退役士官等不同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在公安文秘、刑技、计算机等专业(方向)创办实验班,面向全校遴选优秀生源,精细化培养公安工作急需的特色拔尖人才。积极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

2.推进教学与实战紧密结合。完善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和各类专题讲座,建立“必读书目”,拓展学生知识面。非公安专业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警”字背景特色。完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各类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力度。推广现场教学、模拟演练和研讨式、启发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托公安“大平台”强化实战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与实战部门合作编写专题式、活页式讲义,促进公安业务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运用多媒体技术,建设学院与公安机关共享的实战案例资源库。

3.改革考试考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素质考核。全面实施“四证换一证”制度,完善公共基础知识、体能、警务实战技能、专业技能达标训练与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

4.改进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完善教研室、系(部)、学院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行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教改成果转化,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进在职培训正规化建设,促进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

1.适应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需求,推进在职民警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建设。明确省级民警培训基地的职能定位,扩大培训对象和规模,重点开展基层所队长、县(分)局班子成员、市局警种班子成员、司升督和督升督警衔晋升以及公安专业人才培训等,形成主体班次,增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加强合作共建,推进开放办学。积极申办公安部师资人才和实战训练基地,努力承担更多全国性培训任务,积极争取承担外警培训任务。

2.科学安排培训内容,探索构建以教学专题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模块。按照紧扣公安中心工作、覆盖主要警种业务、题目相对稳定、内容不断更新的要求,加强在职民警培训专题建设,形成数量充足的专题库,为各类培训的课程设置提供充足“菜单”。加大编写活页式培训教材(讲义)的力度,确保培训内容的丰富度、鲜活度、针对性和实用性。

3.全面整合人才资源,着力打造专家型教官团队。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更多地参与实战、了解实战、研究实战搭建平台,着力提升教师把握实战、研究实战和教学训练的能力,打造专家型教官人才。以教学专题建设为抓手,在全院和全省公安机关分别选聘100名左右教官,双方组成团队,同时积极选聘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教官队伍。加强教官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公安机关教官驻校参加教学训练、指导交流和专题调研等工作,全面提高教官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师教官。

4.不断创新方法手段,积极探索以研究式教学为主要类型的培训模式。针对公安领导骨干、专业人才等的学习需求和培训特点,扩大互动式教学和研讨交流,营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氛围。建立带着问题参训和研讨成果转化制度,进一步发挥训研结合、服务实战的效应。充分运用警务平台,建设网上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满足民警在线学习交流需求。

5.切实加强培训规律研究,探索建立符合警察职业生涯特点的培训体系。从公安工作、队伍建设和民警个体成长需求出发,加强动态调查研究,积极开展从入警到退休不同阶段、不同岗位(职位)、不同层级、不同警种民警的核心职业能力研究,建立培训标准,推进分级分类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制定在职培训质量评估标准,组织实施跟踪考核,促进培训质量提高。积极会同省厅职能部门,研究建立组织调训、自主选学、训用衔接等制度。强化在职民警培训保障体系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6.拓展成人教育办学类型,促进成人教育提升发展。继续办好本科函授和助学自考教育。积极开办“双本科、双学士学位”助学自考教育,与有关高校联办在职民警警务专业硕士教育,搭建高端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开展辅警、保安职业资格培训,重点培养企事业单位保卫骨干。积极开办夜大等形式的业余成人教育。结合民警职业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创办公民安全学校,为市民提供治安、交通、消防等方面知识讲座。

(四)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增强服务实战能力

1.坚持重点支持与一般鼓励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完善科研工作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科研工作的动力与活力,进一步促进科研质量水平提升。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情况作为科研考核与奖励的重要项目,着力提高成果转化率,更好发挥科研成果服务教学、指导实战的作用。对省部级以上成果和服务实战效果突出的成果予以重奖。

2.以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主导,以学院自主设计的院级科研项目为蓄水池,两方面结合,全面提升科研整体水平。加强科研力量整合,打破部门、学科界限,围绕申报和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项目,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高水平团队。每个系(部)每年至少申报争取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研究基地建设,把现代警务研究中心办成全省公安机关的警务创新研究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在省内公安机关建立若干科研基地和科研工作站,力争每年取得一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和科技创新成果。办好“江苏警务发展论坛”,逐步打造成为全省公安工作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高端研讨平台。

3.围绕实际需求开展科研,全面推动理论研究向实战应用延伸,着力研究解决公安政法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升科研为公安实战服务的实际效果。大力推进实战课题研究,在经费资助、评价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逐步做到学院年度立项的科研课题中,一半以上是公安理论和公安实战研究课题。

(五)坚持用人单位满意标准,创建优良校风警风

1.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推进参照军事院校管理。按照严于、高于实战部门的标准要求,建立与公安机关对接的学生日常管理和执勤、备勤管理体制,严格警务化管理,强化养成教育,着力增强学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严明纪律作风、吃苦奉献精神和规范执法意识,培育忠诚警魂。

2.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明确不同对象、年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形成层层推进、逐步提升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推进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系列化,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年级的系列教育活动和工作品牌,放大功模校友、8081活动等教育品牌的示范辐射效应。

3.不断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营造既有龙腾虎跃又有诗情画意的校园氛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大非公安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的教育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完善学生竞争激励与淘汰机制。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考核,实施包含德育、智育、体能技能内容的综合考评与淘汰制,从源头上保证人才质量。

5.建设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日常表现与综合考评、学管干部常量工作考核等实行网上运转,促进学管工作公开、透明、公正。规范学管干部周常量、月常量工作,深入推进学管干部“四进”(进课堂、进宿舍、进操场、进实习场所)、学管工作“四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

6.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和警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与监督检查并重,充分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院进一步形成忠诚、奉献、勤奋、严谨、务实、创新的良好风气。

(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1.统筹推进教学、培训、科研、管理、服务几支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逐步优化队伍结构,扎实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和练兵,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服务队伍的管理和服务保障能力。

2.加快建设一支数量、结构、质量满足需要的师资队伍。支持教师提高学历、职称,多渠道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公安实践能力。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和师资团队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引进培养5名左右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骨干。在全院遴选教学名师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对各学科、专业的骨干教师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重点扶持,加大到国(境)外深造和到公安机关实践锻炼力度,使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国际化理念,同时更加深入地参与、了解和研究公安实战。实施教官制,加快建设实战型师资队伍,着力培养警务专家型人才。原则上,公安业务教师每三年参加警务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0个月,其他教师不少于5个月,并将基层实践经历和工作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行政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围绕重点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等,推进团队建设,公安专业主干课逐步实行教师与实战教官组成教学团队。

3.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常态化机制和各层次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促进干部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实施重点热点岗位干部交流制度、领导干部任期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管理人才,切实解决管理队伍年龄老化问题。

4.切实提高服务保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实施评聘分离,对工人技师岗采取“按需设岗、择优推荐、竞争上岗、聘期考核”的聘任机制。改进编制外人员使用管理。对部分需要有较高学历、专业技术和专门业务技能的岗位,探索采取聘任制等人事管理方式。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

1.加快浦口主校区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突出实战实训功能,突出信息化建设,突出警察文化氛围营造,突出节约型生态型校园建设,主要建设项目2012年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建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2.整合办学资源、调整校园功能布局。浦口主校区建成后,主要承担全日制公安专业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和警务实战研究任务;安德门校区主要承担全日制非公安专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临时培训任务;龙潭校区在2012年年底前承担公安专业一年级学生教学任务和公安专业学生驾驶训练任务,在浦口主校区建成后,承担公安专业学生驾驶训练和保安、辅警培训任务,同时作为学院的储备用地。

3.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教学资源系统、网络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整合校园“一卡通”功能,建成覆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校园,提高日常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浦口主校区以公安网为主体、互联网为补充,充分发挥公安网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作用。

4.加强图书文献资料建设。突出公安文献特色和民国警察史料特色,初步建成全省公安文献信息中心。以文献资料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网上“江苏警官学院”,更好地为全省公安民警终身学习服务。

5.加快指纹博物馆新馆、校史馆、民国警察史料馆建设。不断丰富藏品和展示手段,进一步提高利用率,扩大社会影响。

(八)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1.全面实施授衔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推进全员警务化管理。理顺校内管理体制,实行定岗定编,健全职责划分明晰、资源配置合理、协调保障有力的运行机制,切实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探索扩大系(部)的办学自主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规范和加强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2.推进目标管理,强化目标考核。实施中层部门工作年度考核,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部门和各类人员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实行绩效考核与奖惩相挂钩,更多地发挥政策、制度的调控引导作用。完善以质量为核心,教学、科研、培训、实践、调研等工作量相互打通的教师业务工作考核体系。改进各类评奖评优,强化实绩和贡献导向,充分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

3.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进管理方式。优化办事程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人性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围绕教学中心,强化为师生服务意识,做到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周到服务、精致服务、满意服务。

4.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公开,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保证教职工对学院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依法维护师生利益,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的监督、约束和惩治功能。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九)打造警院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江苏公安精神,秉承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发扬开拓创新的时代风尚,倡导尊重科学、崇尚实干、追求一流的精神,构建学术氛围浓厚、警营特色鲜明的警院文化。

2.重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校歌传唱、校史校训学习教育等活动,大力宣传师生和校友中的先进典型,打造警察文化广场等人文景观,扎实推进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生态型校园建设,用先进的价值理念和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筑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精神支柱,提升学院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十)扩大开放办学,增强办学活力

1.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理念,拓宽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渠道,建立更加广泛地走出去、请进来的长效机制。

2.充分发挥校园网、学报、校报等窗口阵地作用,运用现代警务研究中心、指纹博物馆、校史馆、江苏警务发展论坛、公安院校长论坛、局长大讲坛等各种平台,拓展学院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3.密切与公安机关在师资培养、警务研究、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合作,完善共同培养警务人才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学院与公安机关在人才、设备、图书资料、技术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公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4.加快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境)外有关高校和警察教育训练机构的交流合作,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海外访学研修,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在部分专业探索选派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思想和组织保障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素质优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着力提高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学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加强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

把创新作为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创新驱动学院转型升级、促进质量水平提升。坚持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着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为契机,加快教学、科研、培训、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互配套的工作规范与考评体系,推进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快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创新,促进常规工作有新举措,上新水平,出新成效。

(三)加强协调联系,拓宽经费渠道

进一步加强学院与各有关方面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学院发展争取更多资源,平稳化解浦口主校区建设债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科研、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服务,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提高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探索社会捐助、合作办学等多种渠道,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源节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发展性经费投入。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强化规划在指导和推进学院改革发展中的权威性,统筹协调“十二五”期间学院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职责分工,将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细化到年度工作计划,稳步扎实推进规划的实施。加强检查考核,把规划落实进展情况与年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加强对学院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版权所有:江苏省警官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石佛寺三宫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