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有一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百年祠堂——杨家祠。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理论家和杰出革命家杨匏安在广州的主要居住地,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重要活动据点。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探寻这座百年祠堂背后的秘密。
华南明灯
漫步越华路,穿行在繁华的闹市,从街边一颗石榴树旁,步入一条静谧的青砖小巷,巷道尽头就是杨家祠。
这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旧式祠堂建筑,坐北朝南,前座面阔13米,进深约10米。
杨家祠是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应试的居所。杨家祠西边紧邻两广总督署(今广东省民政厅),东边为新丰街,前面是司后街(今越华路),后边是兵营。原祠前后二进,前后座都有带阁楼的耳房,现仅余前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匏安旧居陈列馆。
1918年,一位戴着圆眼镜的年轻杨氏后人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梦想,住进了杨家祠。每天夜晚,在杨家祠东厢房的小阁楼上,一盏昏黄的灯总是映照着他奋笔疾书的身影。这位年轻人就是杨匏安。
杨匏安,189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他早年就读于广州高等学堂附中(广雅中学),后东渡日本,在横滨半工半读,此间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著述,从此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往广州,入住杨家祠,在时敏中学担任教务长,并兼任《广东中华新报》专栏作家。从1919年7月至12月,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续发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40余篇文章,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和社会学说。其中篇幅最长的《马克斯(后译“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高度评价,当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
在杨家祠东厢阁楼上,相关设计单位特意复原了杨匏安挑灯工作的场景。阁楼不大,但布置简洁朴素。靠窗摆放着民国风格的桌椅、文房用品,并摆放一盏长亮的油灯,象征着杨匏安虽已离开,但他的革命精神如同案头的明灯一般永不熄灭。
杨家祠牌坊
复原的书房
红色据点
1921年春夏,杨匏安加入了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继谭平山等人之后广东最早的一批党员。也就是在这一年,杨匏安和族叔杨章甫在杨家祠后座开办了“注音字母训练班”。课堂教的是注音字母,而注音的内容却是进步的文章、书刊。他们还教唱《国际歌》,利用讲课、唱歌来进行革命宣传。
“注音字母训练班”其实是在掩护党组织活动。杨匏安堂姑杨淑珍回忆道:“杨家祠挂着‘国语讲习所’的招牌,教师都是党内的同志。当年的党团是不公开的,所谓‘国语讲习所’,实质是掩护党团组织活动的招牌,上课地点在后座。后座墙上挂着一块大黑板,正中摆着一张开会用的长桌,还摆了许多长条凳。有时开会,有时学习。”正是在这里,杨匏安秘密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党团组织培养了一批重要干部。
如今走进杨家祠,当年“注音字母培训班”学员上课的后座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VR透视壁画,观众只需用手机扫码或是戴上VR眼镜,就能360度观赏当年祠堂的完整旧貌。
“杨家祠是大革命时期党在广州的重要活动场所,是一个重要的红色活动据点。”讲解员强调。在中共广东支部及中共广东区委建立初期,许多会议都在杨家祠举行。谭平山、周恩来、陈延年等常在此开会,研究广东区委的工作。杨匏安的儿子杨玄、杨明、杨志曾经回忆:“当时广东党组织在杨家祠的组织活动既神秘又频繁,杨家祠虽然没有挂上支部或区委的招牌,但事实上却是党的重要活动地点。”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前夕,中共三大的会场选址、会场布置、代表接引、食宿安排等都在杨家祠筹备,其间,中共三大代表瞿秋白曾入住杨家祠,并在这里翻译了《国际歌》,发表在《新青年》上。
从上海赴广东公干的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也经常来杨家祠,举行会议或商谈工作。陈独秀曾到杨家祠探访杨匏安,请杨章甫担任他演讲时的粤语翻译。后来,陈独秀与谭平山等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也多次到访杨家祠。
杨家祠还是“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处”。一块展板展出了192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62号通告内容,讲述了当时共产党员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要持介绍信先到杨家祠向杨匏安报到,然后由杨匏安推荐至黄埔军校。
在2号展区的展示板上,系统梳理了当年杨家祠的革命活动功能:中国共产党广州早期组织活动点、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省港罢工委员会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邮寄广东团委收件处、中共三大筹备联络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临时住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医疗点……
誓死守密
杨匏安是一个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者。1922年,杨匏安在广州石井兵工厂参加了秘密工人团体“十人团”,发动工人开展经济及政治斗争。后来,一度担任粤汉铁路局广州分局编辑主任,利用合法身份隐藏自己,深入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之中,向工人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工人反压迫、反剥削,争取自由和权利,暗中培养、吸收了一批铁路工人入党,建立了粤汉铁路黄沙地段党支部,并被选为党支部书记。
1923年年底,杨匏安出面在广州海傍街开办“北江商运局”,掩护党在粤汉铁路工人中的活动。通过这些秘密活动,杨匏安初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中去,把马克思主义逐步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广东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坚实的阶级基础。
1925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成立监察委员会,这是党最早的地方性监察机构。杨匏安当选为监察委员会委员,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一批党内监督干部之一。1927年5月,中共五大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以中央监察委员身份出席中共八七会议。1929年,杨匏安到上海,根据党中央安排,秘密开展党刊编辑工作。1931年7月,因叛徒告密,杨匏安在上海公共租界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2048号被捕。
由于杨匏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与很多国民党要员熟悉。蒋介石派熊式辉、吴铁城等对他竭力劝降,想进一步套取共产党的秘密信息。据当年同牢房的难友回忆,杨匏安每天都被看守叫出去“会客”,来者都是国民党要人,都对他许以高官厚禄。蒋介石连写两封劝降信,都被他撕得粉碎。蒋介石甚至直接打电话到狱中劝他投降,也被他摔掉话筒。杨匏安说:“我从参加革命开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
对于家人,杨匏安从狱中传出纸条叮嘱:“玄儿不可顽皮”“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因为缝纫机是家中唯一的谋生工具,一旦卖去,很容易受到敌人送的钱财诱惑而被攻破防线。他在信中千叮万嘱,告诫家人如不能生活就立即南返,万万不可因为饿肚子而出卖党的情报线索。
1931年8月4日,杨匏安在上海英勇就义,时年35岁。就义前,他作一首《示难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相视莫潸然。”
杨匏安牺牲后,他的家人也都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为共产党地下秘密机关放哨、传递情报、发送传单书报。长子杨玄由周恩来送去参加革命工作;次子杨明1938年在武汉找到周恩来,随后去了延安;三子杨志也被党组织送去延安参加革命;最小的儿子杨文伟则被祖母、姐姐带到香港,继续为党收集、传递情报……
陈列馆内,杨匏安的胸像肃穆而立,目光望向远方,一批青少年正在敬礼献花。而在不久前,一名中学生登上了越秀区保密局联合区教育局、团区委组织开展的“越秀红色保密故事”中小学生演讲大赛的讲台,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杨匏安的红色保密故事,传承在延续……
来源:《保密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