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本科高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落实教育部“四新”建设部署和《江苏省“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江苏本科高校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面向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江苏高校文科教育迈向更高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时代特征,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驱动,实现对文科教育使命目标的重新定位和质量变革。全面深化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机制,创新育人模式,统筹布局创新平台,推动新文科建设出理念、出人才、出成果,形成厚植优势、集成创新、特色鲜明的江苏本科高校文科教育新格局。到2025年,建设一批新文科书院和新型学院,建成一批交叉融合的文科一流学科专业(群),建设一批新文科一流课程(群)、一流教材、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实践项目,打造新文科交叉人才培养先锋区。到2030年,建成高质量的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一批高校在探索新文科书院、新型学院、荣誉学院、交叉学科专业、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价值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推进新文科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固本正源、精于求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传统文科专业优化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探究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促进文科教育交叉融合。
——坚持特色发展。推动文科教育从学科逻辑向需求导向转变,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前沿方向,分层分类,促进文科八大学科门类特色发展。打造相互支撑、彼此赋能、共建共享的江苏新文科协同发展大平台,形成校本特色的新文科建设方案,塑造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新范式。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江苏新文科教育教学体系创新计划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推进新文科教育教学体系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系统谋划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建设,持续优化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专业、示范课程三级体系建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发展。
2.优化文科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规划,形成以优势特色文科专业为主体,相关学科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文科学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打造一流新文科专业(群),推动形成基础学科专业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专业优势突出、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专业代有传承的新文科专业布局。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提升文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实现文史哲促人修身铸魂、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教育学培元育才、艺术学美人化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数字人文、智慧教育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扶持江苏特色文化研究、古文献整理、文化遗产保护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专业发展。
3.推进教学体系创新。加快新文科一流课程(群)建设,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思想、理论和实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内容。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文科教学案例库。重构文科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等有机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打造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的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一批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项目)、虚拟现实云实验教学平台。把好教材选用关,全面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统一使用全覆盖。以“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为牵引,联合开发一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精品文科教材,推动数字化教材及配套资源建设与共享,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新文科教材体系。
(二)实施江苏新文科交叉人才培养先锋区建设计划
1.加快文科拔尖学生培养。深入实施文科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拔尖计划2.0”)和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选拔制度、“一生一方案”培养、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大师引领赋能,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搭建文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专业实力硬、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优的新文科人才,打造文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江苏方案。
2.探索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打破以固化学科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基于多学科交融,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文科教育组织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在若干新兴、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和领域,通过专业重塑、课程优化、学研一体等手段,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进一步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项目、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等。鼓励具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内部、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开展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建设符合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科书院、新型学院和荣誉学院,打造“专业(学院)—高校—区域—省域”四级新文科交叉人才培养先锋区,形成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推广效应的标志性成果。
3.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推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深度协同,共建新文科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等文科领域协同育人载体。鼓励聘请行业企业等领域专家担任新文科产业教授或兼职教师,构建学界业界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新文科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范式。聚焦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基地,探索国内国外“双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做好国际传播,扩大文科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实施江苏新文科大讲堂计划
1.打造新文科大讲堂。全面挖掘江苏文化底蕴,广泛邀请学界业界名家大师,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进步与文科发展”“数字化与教育变革”“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与新文科”等主题,着力打造高水平、多模块、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共享的新文科大讲堂。
2.选树新文科特色教研品牌。充分利用江苏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载体,整合全省高校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新文科大讲堂等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打破时空限制,开展新型高质量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江苏高校“周周有教研、月月有观摩、季季有讲坛、年年有赛事”的教学研究工作机制。
3.建设新文科教师梯队。依托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江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云书院”,推动全体文科教师立德修身,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育人能力和综合素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科教师教学研训体系,完善文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鼓励搭建多学科专业团队,推动文科教师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产业实践。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社会感召力、文化塑造力的高层次文科领军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升文科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支撑力、引领力。
(四)实施“悦读经典”—江苏大学生读书行动计划
1.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文科教育铸魂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注重文化浸润、读思行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精神品格塑造和文明素养提升的丰厚资源,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全面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
2.完善读书指导体系。指导高校将读书行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阅读学分。通过导读与研读相结合、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师生共读、教学相长。省级层面推出名家大师“每周经典导读”“名家分享会”等活动。鼓励高校择优推荐具有代表性、涵盖古今中外、贯通文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指导书目,培育建设优质阅读类课程。
3.营造书香校园氛围。举办“江苏大学生读书文化节”,组织开展书评大赛、百万学子“云诵读”、知识竞赛、微视频展播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高校要构建一二课堂贯通机制,围绕经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广大师生同书共读、同学共进,让书香校园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把新文科建设纳入事业发展全局中去统筹规划和推进落实,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编制新文科建设总体方案,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文科领域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和协同发展,提高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集成度。
2.强化条件保障。各高校要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科研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统筹各类资源,保障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对新文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围绕招生培养就业、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为新文科建设创造条件。
3.确保建设成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落实“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要求,鼓励参与具有权威性的文科专业认证。推进校、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联动,健全基于大数据的文科教育常态化质量监测体系,形成“循环闭合、持续改进”的文科质量保障机制。将新文科建设成效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评价、反馈及跟踪机制。加强新文科建设成果培育和推广应用,增强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省教育厅
2023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