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而言,一般人关注的是大楼和大师,而后勤保障多是默默无闻。然而岗位虽小境界无限;人物虽小大爱无垠,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的一群职工诠释了这样的道理。
刘忠夫妇心系残疾人
2016年9月9日,一位拄着拐杖的残疾男子步履艰难地走进扬大校长办公室,他来干什么?一面锦旗打开后,大家才知道答案。上面绣的是“点滴真情,功德无量”,专门送给后勤保障处刘忠夫妇。
直到此时,同事们才知道,自2011年起每年的“国际残疾人日”,刘忠夫妇都会以“好心人”的名义给广陵区东关街道古旗亭社区残协捐赠3000元,还给1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每户一包大米,一桶色拉油,一个红包(内装200元)。一年又一年,残协问他们姓甚名谁,在哪儿工作,夫妻俩只是回答:“我们姓什么、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普天下的残疾人都需要编织一片遮风挡雨的绿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残协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对好心人就是扬州大学后勤职工刘忠夫妇。于是,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耐人寻味的是,同事们对刘忠夫妇的善举毫不见外,近年来,他曾为体育学院的一位贫困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给他一年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好人做事都有一种“惯性”,能够帮助你就能帮助他。
黄树亮的“父爱之情”
黄树亮,在扬子津校区食堂负责配菜,认识他的学生很少,因为每到开饭时,黄师傅的身影几乎就消失了。然而,2016年3月,从扬大本科毕业,刚在香港完成硕士学位的吕璇,专程到食堂拜谢黄师傅,才揭晓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父女之情”。吕璇是南京人,上高中时经常不吃早饭,到了扬大,胃病已经很严重了,疼起来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黄树亮了解情况后,告知吕璇的母亲:“吕璇和我的女儿一般大,几年前胃也不好,看病吃药都不行 ,最后靠我的药膳调理好了。我把你的女儿就当成我的女儿,会尽最大的努力治好她的胃病”。为了这个承诺,黄师傅整整奉献了四年。
骨头汤、煲山药、红枣煨汤糯米粥……为了给吕璇养胃,黄师傅每天都排出符合中医原理的菜单。排骨是专门到菜场买的,听说东关街有家菜场卖散养老母鸡,他转了两次车才如愿以偿。最令吕璇感动的是,她的饭桌旁边准时会放上两支维生素口服液,上面附了一张小纸条,写着“中午饭后喝一支,晚上再喝一支,对胃好。”
冬去春来,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四年过去了,吕璇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她的本科学业,堪称奇迹的是,她的胃病也不知不觉痊愈了,与进校时相比,体重增加了八公斤,原来黄中透黑的脸庞变得红光满面。
汪国珍为学生支起“熬药罐”
文汇路87栋、88栋学生公寓管理员汪国珍,每天都要对学生宿舍进行一番安全巡查。一天,她刚走到87栋、88栋学生宿舍二楼的楼梯口,就闻到一股浓浓的中药味,“肯定有人生火了”,循着气味跟踪,果不其然,一位姓徐的同学因为患皮肤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不得不在宿舍里用电饭煲熬药。按照学生宿舍管理规定,“这样做严重违章”。但汪国珍没有简单的批评,而是笑眯眯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宿舍里违章使用电器,万万不可。都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以后熬中药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至此以后,汪国珍真的承担起熬中药的事情。为了保证药效,汪国珍专门找来了沙罐与电炉,每天早上和晚上,宿舍管理站总是飘溢着浓浓的中药味,有人问,这年头谁熬中药?汪国珍理直气壮地回答“学生患皮肤病,需要服用中药,我们管理员就应该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她的母亲会这么做,我就应该这么做。” 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她每天准时两次把熬好的中药送给小徐,整整持续了20多个月。
或许,“爱心胜过良药”,小徐在家乡一直没有治好的皮肤病终于消失了。小徐把喜讯告诉了自己的父母,特别讲述了“身边的感动”。于是,汪国珍自己熬中药罐的故事传到了徐州。
白衣天使的不寻常举动
2015年5月19日上午十时许,一位头发斑白的老龄女教师跌跌撞撞冲进了医疗服务中心治疗室。经过询问,大家才得知,原来他从扬大退休后,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子女在外地工作,全靠老两口相濡以沫,最近丈夫生病住院,自己已经5、6天没有排便了,肠子搅的疼痛钻心,今天是来求救的。
护士蒋红玲扶着这位老师去卫生间帮助她用开塞露自主排便。15分钟过去了,一点效果也没有。而女教师疼得嚎啕大哭。面对这种情况,5位护士商量,唯一的措施就是人工排便,也就是将手指头伸进肛门掏出处粪便。女教师躺在床上,周艳戴着手套,芊芊十指细心地伸进肛门,艰难地将硬结的粪便一点点掏出。粪便淤积的时间越长,越是臭味难闻。但5位护士全然不顾,一点、一点、又一点;一段、一段、又一段,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人工排便大功告成。女老师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她仿佛感到自己从“鬼门关”上回来了。
高敏——当起了学生妈妈
高敏是扬子津东校区学生宿舍3栋、4栋楼的管理员,这两栋楼属于男女生本科研究生混和住宿,作息时间不同,年龄差别也较大,要想管理好很是棘手。高敏把全部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用“母爱”情怀再加上中国女性特有的坚韧和细腻,把莘莘学子培养成宿舍管理的主人翁,创造了文明精致的品牌。
高敏首先从母亲的角度,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不管谁生病了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床头,问寒问暖,端水喂药。谁的衣服脏了,尤其是男生,她会随时提醒“请注意个人形象,当心找不到对象”,谁要是晚上回来的过迟,她又会循循诱导“年轻人应该早睡早起,精神才好。”这些事情尽管看起来婆婆妈妈,但莘莘学子从中却感到一种别样的温馨。
年轻人喜欢玩手机、玩网络。为了跟他们打成一片,高敏也玩起了线上线下互动,她把被子未叠、鞋子乱放、衣服挂在椅子上等照片传到网上,让学生自己感到目不忍睹,主动纠正。她还在微信群里与学生交流,谁丢了什么东西,谁捡了什么东西,剩余电量还有多少,明天天气怎么样等,都是告知的内容。久而久之,她的微信,学生们都喜欢在第一时间浏览,还被大家形容为“按键轻轻一点,不管相隔多远;屏幕轻轻一敲,如同对面相交。”
拾金不昧成了职业习惯
扬大有一群保洁员,她们还赢得了另外一个称号,师生的“财产守护神”。虽然这些岗位工资收入不高,但每位保洁员都能够做到“钞票当用汗水聚,君子不爱路旁财”,硬是用扫帚扫出了圣洁与崇高。
2015年暑假,数学科学学院的小陈归家心切,到了家才知道,心仪的袖珍手提电脑不见了。几个小时后,他接到了扬大保洁阿姨黄秀芹的电话,“你的手提电脑丢失在宿舍外,被我捡到了,通过电脑里面的通讯录才找到你的号码。”事实上,这种失而复得的传奇在扬大校园经常发生。
2014年2月28日,荷花池校区教学主楼保洁员潘美珍捡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1000多元,美元英镑等价值1000多元,多种证件和健身卡,失主体育学院的小申从物管站领回自己的财物后,对潘美珍感恩不尽。
2015年6月19日,物理学院14班的班费1060元和一张身份证被保洁员胡凤霞捡到了,三个小时以后完璧归赵。
2015年6月8日,邗江区人武部在瘦西湖校区开展征兵活动时,一位人武干事不慎将背包遗落在路边草从中,内有8000多元的照相机和相关保密证件。保洁员陈进在清扫道路时发现了,他在烈日下等候了一个多小时,未遇到有人问询,下午一上班,他就将失物上交到物管分部。恰好此时,学校保卫科正配合人武部寻找失物,陈进的拾金不昧为扬州增添了一笔“军民一家亲”的花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