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公安特色 构建一流警务战术与指挥的学科专业
内容提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和日益繁重的公安任务,公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提高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依托,把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置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予以优先发展,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创新警察教育训练机制。牢牢把握“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训练课程围绕实战, 实战课程突出对抗”为课程体系的建设的新思路,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和警察基本职业素质需求,面向国际一流,提升岗位核心能力,着力打造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模式。使警察在贴近实战、实用的教学实训环境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前瞻能力。
吴辉阳
【关键词】警务战术与指挥 学科专业
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社会的需要是学科产生的原动力,学科产生后,社会需要就成为学科所承担的社会义务,构成学科的直接任务,即学科任务。学科任务是社会赋予学科的社会历史使命①。因此, 如何提升公安教育训练的方法水平,提高警务战术与指挥的的能力,把各类涉及突发公共案(事)件的风险降到最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少,已成为公安院校教育培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安教育的理念、训练的方法、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显得迫在眉睫,这在客观上不仅是对警察警务实战的要求,而且也是开创公安教育新局面的重要课题。
一、警务战术与指挥学科的专业训练理念
综观世界著名的大学,没有哪一所大学是以办学规模之最或大而全而取胜的。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过多地重视规模、综合,从表面上看,摊大饼式的建设在统计学上的确是很有建树,也很容易做到。但是对于建设世界一流水平院校的帮助并不大。相反的,那些最享有盛名的世界一流水平大学,无不是以“求精不求大”而获得成功。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巴黎高师”),该校培养出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相当于诺贝尔数学奖), 这充分说明它在欧洲乃至于全世界所占的地位②。 在中国学者看来,“巴黎高师”不仅是一所师范而且还是专科学校,似乎根本不能入流③ 。对比“巴黎高师”的教育,对于我们正在创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是很有启发的,如果再不端正办学思想,只会贻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最佳机遇。因此,构建警务战术与指挥的学科的专业训练理念如下:
第一:公安教育训练理论建设创新。一个学校不一定拥有所有的学科,但最重要是要有特色,即突出警务专业优势,重点建设公安学或公安技术学科专业,着力打造出几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学科专业。
第二:公安教育训练课程突出实用性。一流水平的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其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创造、创新,一流水平的大学要有创造性的办学理念,富有创造性的校长,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公安教育训练方法应突出应用性、针对性。以面向国际一流为目标,以警务教学训练改革项目为依托,以加强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为导向。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模块化、案例实训和职业执法演练等为一体的公安教育训练课程体系。
第三:公安教育应形成以现场实训为主的教学训练特色。主要训练具有实战型的警务专业人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围绕警务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造接近实战的复杂环境,通过在校内的战术训练楼进行模拟演练,利用指挥中心、特警总队等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员参加实训,体验实战,全面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程序意识、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与指挥以及警察岗位的核心能力。在教学原则、训练理念、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及训练考核等方面围绕提高实战能力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以“实境、实战、实训”为主的教学训练特色,使学员在贴近实战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实战能力。
二、以“警务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的全过程,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理念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在一个人的构架里只是表象的东西,就相当于有些人可以在答卷上回答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当好市长等等,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却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哪种情况等等。他们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能演化为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因此,必须强调警察专业岗位的能力,牢牢把握警务战术与指挥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训练课程围绕实战, 实战课程突出对抗”为公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根据公安实际工作任务和警察基本职业素质需求,以警察“五大主要工作任务”为核心,构建由警务专业课程和警察通用课程组成的集“知识、战术、技能、态度”教育于一体的公安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仿真训练、案例模拟训练、实景对抗训练等实训课时占总量的50%。精心设计实训实习,并将“通修课程、专业课程、实训实习”有机统一,实施“教、训、战”一体运作新模式。
(一)确立“任务导向、战训交融”的教学训练模式。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与过程管控,实现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课堂为中心向现场为中心、懂不懂向会不会的“三个转变”。50%的专业课程采用“实景重现、实训对抗”的校内实训模式和轮岗实战、值班备勤、处突防暴的校外实习模式,迅速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
(二)精心打造“1711” 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公安教育训练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以“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训练课程围绕对抗,对抗课程突出实战”为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构建“1711” 警务专业课程体系。以《警察战术学》(1门课程)为龙头,以《徒手防卫与控制》、《警械枪械战术》、《反爆炸学》、《警察指挥信息化》、《警察情报学》、《人群闹事管理与指挥》、《预案编制与演练》(7门课程)为骨架,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指挥》(1门课程)为脉络,以《警务危机谈判》(1门课程)为肌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全面整合警务执勤执法岗位核心能力要素。参照发达国家警务战术与指挥训练标准,制定规范二级学科“警务战术与指挥”课程评价标准,构建与公安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战术与指挥课程体系;探索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模特”辅教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案件现场搬到训练场,将案件现场搬到课堂,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基地,再将课堂搬到现场,以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科学、高效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实训更具现代化的效率、效果、效益。
改革“警务战术与指挥”课程定位的标准。根据警察职业岗位的要求,社会需求变化,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整合二级学科教学训练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按警务现场处置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达到“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具体课程内容上,将普遍适用的基本理念、技能转化为适用于警务实战需要的战术与指挥理论和技能,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改革“警务战术与指挥”课程定位的标准问题。
三、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课程体系与理论建设的创新
确定以“警务战术与指挥”二级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教学改革为平台,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探索符合实战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警务战术与指挥”二级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建设。要将“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课程建成国内与实战单位衔接最紧密、理念最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就必须做到专业核心课程质量与发达国家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课程质量同步,即包括部分课程与国外警察院校课程相通。其它专业武力使用通修课程全面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专业课程融合互补、无缝衔接。课程内容分层次、分岗位、分等级,课程质量与评价应得到学员和实战单位的广泛认可。与基层集训的内容形成有机联系和互补。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到:“人无我有的前沿课程、人有我优的精品课程、人优我特的特色课程”。
积极与境内外优质警察专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借鉴国内外同行先进教学经验。强化与其他专业的研讨,深入基层对各专业警种的实践工作进行全面调研,形成符合各专业特色的警务通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开发机制和课程体系评审机制。构建专题课程开发的摘牌制、专人负责制及相关奖惩制度。建立实战单位实训基地课程建设指导评估机制。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
1、教材建设创新。以“教材、学材、规范”三材合一为标准,将50%的“警务战术与指挥”的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成实训教材。
具体建设目标:建立教材定期完善和更新机制。组织专业带头人建设“三材合一”教材模式,将骨干教师培养与考核和教材建设相结合。分教研室落实教材建设任务,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对教材建设有重要贡献人员给予重奖。
2、加强“战训交融”。进一步完善实训实习条件,使之更贴近警察规范执法战斗的真实环境,体现“战训”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完善教学方法。 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成为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课程贯彻“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教学实训要求,规范执法情景导入成为每个教学训练环节的主要手段。采用对抗性的训练方法课程量由10%提高到30%。
第二:具体建设措施。定期组织以强化职业教育理念为目的的专题学习;坚持推行“案例”教学,坚持“实训”为主的教学训练原则;精细教学训练方案的设计;发挥教学督导的监控和教研活动的支撑作用;利用现代化手段增加训练量,提高训练质量。
(三)考核评价标准创新。针对“警务战术与指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完善武力使用能力能级考核体系;部分课程能力考核引入行业评价标准,提高考核的公信力与认可度;依托院局联合联动机制,完善“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考核体系;以综合演练为平台,积极开拓考核新模式,对任务类“警务战术与指挥”课程全面实施综合能力考评。
1、具体建设目标:
(1)以“任职能力、工作任务”为导向,编制“警务战术与指挥”能力能级评定标准。将“院内实训、基层练兵”置于统一的能级评定体系中。
(2)根据“警务战术与指挥”能力能级评定标准,细化院内武力使用课程的考核标准,按照“实地、实景、实兵”的要求,分出优劣。
(3)推行“能力能级评定书”制度,对参训结业的职前职后学员,针对其个体情况,提供一个个性化的武力使用“能力能级评定书”,对其各项武力使用能力有个客观的评价,并指出努力方向和完善途径。
(4)与市救生协会及市红十字会等行业建立密切联系与合作,将行业认证考核权引入到学院,提高学院考核的社会认可度。
(5)加强考核方法的研究,形成长效机制。
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贯彻执行教学督导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教学质量监控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三级督导体制的职能作用。部门和教研室教学督导由定期抽查到全员检查,每月至少二次,听课信息反馈率达100%。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教考分离制度,考核结果100%纳入履职考核系统,以考促教。具体建设目标:
(1)梳理部门及教研室教学质量检测要点,落实日常监控措施,并将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情况纳入到警察体育教研部主要议事日程。
(2)定期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记录和工作台帐。
(3)进一步调整落实考核组人员的职责分工,通过教学研讨以及示范授课等方式,不断提高考核组人员素质,改进考核方法。
(4)逐步确定安装教学监控设备的场馆及安装位置,配合现教中心全力推进实训场所教学质量的监控设施。
(5)形成武力使用任课资格选拔机制,构建“任课申请、专家评审、教学测评、末位淘汰”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四、“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
开展警务战术与指挥学科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提高学员“指挥处突、防暴、反恐和武装巡逻”的实战能力,通过与国外院校和公安指挥中心和特警总队等部门的合作开发,逐步建成课程特色鲜明,教学训练模式新颖的精品课程。将《警察战术学》、《反爆炸学》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将《解救人质》(化学武器、枪支使用)、《人群闹事管理与指挥》、《安全与评估》、《警察情报学》《警察指挥信息化》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另将《警务危机谈判》、《应急出警》、《武装巡逻技能》等3门“战训结合”的优质重点课程在其它公安院校进行相互交流,通过重点课程开发与建设,使追击堵截、群体性突发(案)事件的处置、重大安全保卫等多警种跨区域协同配合、立体化联动作战的相关战术与指挥水平将得到提高。
实现由警务技战术单项训练向警务战术与指挥一体化综合训练的转变。在教学训练中,以警务战术和技能为鸟之两翼,协调推进,体现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的合理性、连贯性、系统性,使学员学习进入角色快、兴趣浓有成效;参加工作后,业务上手快、反映好。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的思想必须贯彻到实战训练的始终。积极探索适用公安教育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以下教学特色:
第一:创立实战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专业替身扮演、互动对抗、虚拟场景对抗、模拟案情综合演练等仿真训练方法和手段。如在徒手控制反抗、警械实战运用实训中,通过让学员亲身体验徒手制服和警械的驱散、制服、约束效果和事后处置办法,增强学员对技能和警械性能的理解,强化在今后的警察执法战斗中敢于实战的信心。
第二:创立职业态度教育。及时建立学员训练档案。教官将学员整个“警务战术与指挥”课程教学训练的情况,如思想、特长表现等随堂记载,为以后选拔人才提供翔实的依据。建立“警务战术与指挥”实战训练绩效评估制度。实训时通过教学训练的重点强调、专项点评、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亲身体验来不断强化。
第三:构建实验教学法。如在模拟演练以及武器、警械技能实训中,通过指导学员自己动脑、动手开展大量现场实验,拓展大量应用数据,加强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深入了解,培养学员学习兴趣,养成实证的严谨工作观和学习观。
第四:模拟案情综合演练法。如在各类按真实工作任务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时,利用校内实训设施营造仿真环境,使学员在近似实战状态下,根据案情想定,对各类处置能力进行综合演练,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综合实战能力。
第五:实战促进法。充分利用学员担任公安局机动警队执行真实工作任务和到实战部门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实战强化教学成效,检验教学质量。
第六:高压训练法。警察是一支纪律部队,“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训练是依法进行的强制性训练,无论训练强度和标准,都必须在有限的学时之内完成。根据处置犯罪嫌疑人和作战环境,组织学员在各种实战场地进行复杂环境下的“强化”训练;加强对不同城区、不同作战样式的研练;以及增援警力的联合训练,确保训练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整体性,不断推进公安教育训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学院公安类学员的学习训练过程,是一个从普通公民到人民警察的锻造过程,尤其是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学员并无选择,这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之一。
五、“警务战术与指挥”能力等级认定标准
为进一步深化“警务战术与指挥”教学改革,促进“警务战术与指挥”教学质量的提高,以适应人民警察各警种对学员在体能、技能和战术上的需求,必须对实训的学员进行“警务战术与指挥”岗位能力等级考核评定,战术能力等级的认定,对于激发实训学员训练警务战术的积极性,提高警察警务实战综合应用的能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定级范围。定级对象:在职民警主要包括指挥、特警、交通、巡逻、社区、治安、刑侦、国保和综合警察等专业提高培训的警员,“轮训轮值”专业提高培训的警官、在学院公安类学员。
(二)定级组织。为切实保证定级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学院技能定级考核小组,设立组长、副组长和专家组成。同时,成立警务战术与指挥考核办公室,由五人组成。负责编写秩序册、安排场地、组织裁判学习、组织考试、成绩公告、成绩登记等工作。
(三)定级考评。专家考评:聘请作风正派、专业素质高、工作认真的中、高级教官和副教授、正教授担任考评专家。考评小组由三人以上组成。在实施能级认定标准前,应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警务战术与指挥证书考核评分标准》,认真组织学员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
在考评前,组织考评人员学习工作细则,熟悉考核要求、办法和评分标准,明确职责任务。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运行,每个考核项目设多位考评员和一名成绩纪检员,考核领导随时巡视与监督考核现场,以确保了考核的公平、公正、准确无误。
(四)定级标准。
一级:分为甲等(优秀)、乙等(良好)、丙等(合格)、丁等(不及格)
二级:分为甲等(优秀)、乙等(良好)、丙等(合格)、丁等(不及格)
三级:分为甲等(优秀)、乙等(良好)、丙等(合格)、丁等(不及格)
警务战术与指挥能力能级评定成绩比例:初步拟定为六个科目,每个科目分为三级四等。四个等级的成绩评定比例应呈现出“橄榄球”的效果。即“70分—79分,80—89分所占比例应高一些,人数应在75%以上达到个人优良标准;90—100分和60——69分的成绩所占的百分比要少一些,人数应控制在20%以上。59分以下者所占的比例不应超过5%。对指挥、特警、交通、巡逻、社区、治安、刑侦和国保民警一级能力考核,必须由该考核科目的三名以上专职教官、专业教师负责实施,严格评审标准。
综上所述,以公安教育训练的新理念为起点,站在新一轮发展的高度,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来统领学校的发展观,全力推进并实施江苏警官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加强机制建设、人才建设和专业建设,拓展国际和国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与国际教育训练同步,造就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警务战术与指挥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①程琳 以新设公安一级学科为龙头,努力开创公安教育新局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②③刘道玉 创造:一流大学之魂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