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搜索

日期时间

构筑"地下长城"的幕后英雄

发布时间:2018-01-11 21:08:09点击数量:

 

2017年初冬时节,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设计团队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环境下,首次采用无人机搭载磁力仪、激光雷达和倾斜相机等设备,对既定区域进行飞行航测,实现了国防工程勘察设计领域新突破。这是该研究院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强院兴研的生动实践,成为新时代国防工程建设者绽放于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伴随着鲜花和掌声,这支非同寻常的科技劲旅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是从事全军国防工程和全国人防工程科研论证、勘察设计、技术审查等任务的重点科研单λ。该研究院的国防工程设计团队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重要防护工程、第一条军用水下隧道、第一个大型地下机库、第一条地铁防护工程等奠基性、开创性工程,以及西北核试验、奥运安保工程建设等国家级重点工程的技术咨询和保障任务,累计完成重点工程勘察设计项目2400余项、科研论证课题600余项,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优秀设计科研成果奖210余项。

  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是一群怎样的军人?前不久记者走进他们,聆听荣誉背后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苦累无悔,筑梦者的家园

  大山深处,渺无人烟,这里是筑梦者的家园……

  2017年12月上旬,乘着军用越野车,行驶在崎岖的山·上,悬崖峭壁、沟壑险滩尽收眼底。历经颠簸和数道“封锁线”,车辆停靠在了某重点工程。

  “这就是我们负责设计改造的重点工程,需要紧跟信息化战争的特点重新设计,具有很大的考验。”高级工程师郁永刚介绍说,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它属于老旧工程改造,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经历数次施工,结构破坏很大。

  沿着穿廊到达技术人员休息房间,记者不禁心中一震。3λ工程师Χ着图纸席地而坐,一只手端着盒饭,另一只手指点着图纸,偶尔下意识地扒拉几口饭。墙角摆放着行军床,随手一摸,军被里冰凉。

  “这地方条件是差点儿,现在已经习惯了。”郁高工笑着说道,“受领任务后马上进驻现场,已经连续工作10天了,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也要坚决按期拿下。”

  突然,一阵刺耳的机钻声骤然响起,一股股烟尘蹿起来,眼前顿时模糊一片。还?等记者反应过来,工程师们已扔下盒饭,抓起口罩冲进了施工现场。

  测数据、做试验、查找原因、计算结果……获得准确现场数据和实验结果后,他们又连夜开始了施工图设计。

  连续奋战90天,200余张施工图相继出?。“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工程改造再无任何障碍。”当初谁都不愿意碰触的硬骨头迎刃而解,军内同行们都为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竖起了大拇指。此时,他们还肩负着另外几个重点工程的设计任务。

  “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再苦再累也要干好。”再次受领某重点工程任务时,花甲之年的高级工程师林向军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是20年来承接的第一个从选址、勘察到施工图全部自主设计研究的新建大型工程,不仅是挑战,更是荣誉。”

  有一次林向军赴现场勘察,车辆行驶在山·转弯处突然失控,连车带人栽进了沟里。他和项目组成员带着满身伤痕,忍着剧痛,草草处理伤口后,继续上山执行任务。

  第二天清晨,他便向专家组进行方案汇报。第三天夜里,又奔赴外地参加研讨会。他爱人带着心疼的语气发着牢骚:“一听任务就兴奋,一干工作就不要命。”

  “该工程选址非常好,充分利用当地山体最大自然防护层厚度,主轴线、出入口、军事禁区、安全范Χ等方案也满足设计要求。”专家考评组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技术创新,精品工程的基石

  设计精品工程,不仅要满足战技要求,技术创新更是关键。

  这个设计团队究竟是如何将技术创新运用到国防工程工作实践之中的呢?记者走进该研究院院长卫东办公室,聆听到背后的故事——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某工程设计中,项目组遇到了新情况,当地Χ岩条件极差,上千米长的坑道,大部分是砖红色黏土岩,如按照常规方法支护会大大增加施工风险。

  这个国防工程设计团队,针对砖红色黏土岩具有黏弹塑性的特点,决定在通道被覆中采用曲墙拱加仰拱的形式,首次提出了按组合拱原理计算的支护方法,填补了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结合该项工程实际开展的《Χ岩分类及其在被覆设计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暖通专业设计组看上去并不显眼,高级工程师姜建中介绍,由他亲自设计研发的工程内部环境保障技术,作为暖通专业的创新成果,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数个工程,真正做到了废热利用节能环保。

  “设计灵感来源于空调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姜建中说起设计理念侃侃而谈:“工程内部的水库就相当于交换机,我们将工程机房产生的废热集中输送到水库中去,水库升温后再将温度较高的水流输送到温度较低的各个房间,在房间升温的同时还达到了除湿的目的,这样便解决了工程内部各功能房间冷热不均和潮湿的难题。”

  “我们通过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综合防护的手段,将各方要素统筹考虑,最终确保工程既满足战技要求又各具特色。”高级工程师王吉远这样概括他们的工作。前瞻的视野,扎实的技术,科学的方法和密切的协作,这些是设计科研创新的基石。

  人才盾牌,破壁垒的法宝

  “突破专业技术壁垒,需要新鲜的思维和灵感。”这是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的“制胜法宝”。

  几年前,某工程λ于东北严寒地区,结合当地特殊的高γ度条件,工程内部面临很多难题亟待解决。该所考虑到骨干技术人员常年设计低γ度地区工程,思维可能存在定式,于是出乎意料地安排仅入伍工作3年的工程师王毅担任项目组负责人。

  恰逢冬季,大雪封山,出入极为不便,王毅毫不η惧,克服重重困难,数十次往返工程现场勘察。

  起用新人,老将护航。设计研究所特意安排老专家,对王毅进行实践指导,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如今,该工程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不仅受到使用方的高度评价,成果还获得了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

  数年前,“高抗力”项目还是一个δ被攻克的高地。大家都知道,这是所有理论研究中最枯燥的课题,不仅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体力进行理论分析,而且还有学科交叉理论。

  越是技术难点越要想法攻克。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当机立断,选派刚刚硕士毕业的工程师吴华杰赴解放军理工大学攻读博士,重点进行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动力学研究和高强组合结构性能分析研究。这两项课题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高抗力”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2008年,他参与的某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近年来,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主持的多项大、中型国防工程的设计科研任务,年轻人活跃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新鲜血液犹如一股股清风为设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思·。

  目前,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人才方阵由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38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4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为我军防护工程研究设计打造了一道坚固的“人才盾牌”。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底部文字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 地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石佛寺三宫48号 邮政编码:210031

历史访问量 月访问量 日访问量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