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搜索

日期时间

情怀丨背篼在肩 躬身为民

发布时间:2024-05-13 12:31:57点击数量:

“身上不要带大量现金,防止丢失或被骗。”

“大嫂子,种地种地,‘种’和‘地’是关键,今天我给您讲一个买到假种子怎么维权的案例。”

在四川省剑阁县开封镇,有一名当地人熟知的“背篼法官”郭兴利。他扎根基层法庭28年,用背篼装着国徽、卷宗,走遍了开封法庭辖区方圆600公里的每一个村落,通过巡回办案、宣讲法律、调解纠纷,真正做到案件办结快、诉讼投入少、息讼止争、案结事了。即使退休后,他也依然走村串乡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践行“背篼在肩、躬身为民”的铮铮誓言。他办理案件4800余起,无一判错、无一举报投诉,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

郭兴利“背篼法官”的称呼由来已久。1993年的一天,郭兴利主审的一起赡养纠纷案原本定在早上9点开庭,可是,当原告方两位老人到达法庭时已经过了中午12点。“郭法官,对不起,我们天不亮就出发了,饭都没吃,走了30多里的山路,紧赶慢赶还是来迟了……”老人神态疲惫、气喘吁吁,却不停地道歉。

这一幕让郭兴利的内心泛起了波澜:“两位老人这么大年纪,为讨个公道,走了三四个小时的山路,而我身强力壮却在这儿坐等开庭。”

当时,开封法庭承担着开封区、武连区、元山区1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的审判、调解等工作。其中大多数村组不通公路,最远的村组距法庭100多公里,群众到法庭办事基本上都要翻山越岭地步行,“摸黑忙赶路、两头不见天”是出行常态。

为了让群众少赶路,郭兴利就想办法送法上门:“一个背篼、一面国徽、一摞卷宗,加上审判员和书记员,我们就是移动法庭。”郭兴利整理出距离远、时间紧、相关当事人出行困难的案件,把法庭搬到了群众家门口。也正是这一举动,让一些积案得到快速办理,积年累月的矛盾纠纷被一一化解。

2008年,郭兴利在送法上门途中,遇到几个村民正在激烈争吵,甚至要大打出手。郭兴利一行赶紧上前制止,安抚大家的情绪后,详细了解事情的起因。

原来,民工涂某应包工头贾某之邀在公店乡荣光村八组修房子,却在抬楼板时意外从二楼坠落,还被预制板砸到腰部,导致瘫痪在床。“顶梁柱”倒了,还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涂某的家庭陷入了困境。而贾某的经济条件也一般,为了给涂某治病,变卖了家产到处筹钱,但仍然是杯水车薪。针对赔偿问题,两家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曾经相处融洽的朋友逐渐成为仇人。看到郭法官来了,涂某当即决定要起诉贾某。

“为真正做到定纷止争,弥合当事人破裂的关系,这件事还得靠调解。”为了办好这个案件,郭兴利充分了解双方诉求和面临的困难,从法律法规、实际情况、人情世故等方面为双方辨是非、讲道理。与此同时,郭兴利多次到有关部门为涂某申请民政救济、低保,并发动身边同事为其捐款,往返村里、镇上、县城不下20回。郭兴利的一举一动感动了当事人双方,很快他们互相谅解,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在签订《调解协议书》后,双方当事人及家人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多年以来,这样的办案故事数不胜数,群众的感激与信任也更加坚定了郭兴利送法上门的决心。于是,他探索创立的“夜间法庭”“假日法庭”“田坎法庭”“院坝法庭”陆续开庭,把公平正义送到了群众家门口。28年间,他背烂了10多个背篼、磨断了30多副背绳,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办案经验。他总结的“亲情调解”“圆桌调解”“借力调解”“联合调解”等调解工作经验,在全省各地推广。

“他特别执着,认定了的事情就坚持做下去,这点让我们打心底佩服。”这是同事们对郭兴利的一致评价。剑阁法院党组多次想调他回机关工作,郭兴利却一再拒绝:“我就是这山里的人,只有在这里,我的作用才更大。”在开封法庭,郭兴利陆陆续续送走了28名干警,有的当上了庭长,有的回到了法院机关,有的被遴选到上级法院,而他始终如一,坚守在开封,坚守在基层,将法治之根牢牢植入乡间的土壤里。

在郭兴利的教育影响下,儿子郭自力从小就养成了正直、为民的本色。2018年,郭自力作为办案能手,从县公安局选调到县纪委监委机关,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上班前一天,郭兴利送给他一个笔记本,首页写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高地举过头顶。”“这既是嘱托,又是期盼。”郭自力说,他要把父亲的这份情怀与坚守在纪检监察事业中发扬光大。(通讯员 尹方 王洁欣)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底部文字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 地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石佛寺三宫48号 邮政编码:210031

历史访问量 月访问量 日访问量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