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5年世界第一 多种现代化养殖模式蓬勃发展 “蓝色粮仓”智能升级
发布时间:2024-12-02 15:45:52点击数量:
我国有着广阔的内陆水域和漫长的海岸线,在水产养殖方面有着广泛的产业布局。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产量领先的背后是我国渔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渔业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工厂化、陆基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发展迅速。在蓝色大海之中,我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展现出不断壮大的深远海养殖实力;在广阔内陆地区,新兴技术赋能下的多种现代化养殖模式蓬勃发展,智慧渔业正逐步成为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1
一个人一部手机轻松管理近200亩鱼塘
11月24日一大早,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闸口镇崇湖渔场,权哥家庭农场负责人邹权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提醒消息,点开一看,原来是自家2号养殖塘中的溶解氧含量已低于4mg/L。邹权连忙打开手机APP上的综合管理平台,简单操作后,鱼塘中对应的增氧机便加快了运作,不久,屏幕上显示的溶解氧数值也缓缓上升至正常范围。
一部手机,一个APP,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近200亩的鱼塘,水中的各项数值可以通过手机一键查看、一目了然。近年来,邹权建起智慧鱼塘,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养殖大白刁,收益十分可观。
邹权今年53岁,已有26年的养鱼经验。三年前,他发现以往全凭个人经验的养殖方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多方走访学习后,邹权引进了智慧养殖系统,对鱼塘进行全新改造,走上了智慧养鱼之路。
水质是养鱼的关键。如今权哥家庭农场的鱼塘内一共安装了12台水质在线监测控制器,时刻监测鱼塘的情况。“以前我们一般都是凭着经验看,有时要检测具体数据我们都得自己下塘采样,再用试剂盒检测,操作的规范性、采样的准确性都无法保证,只能看个大概结果。”邹权一边展示一边介绍,“现在使用的渔业养殖APP,点开‘水质管理板块’,所有的数据都能在手机上看到,特别是可以对水温、pH值、总磷、总氮、氨氮等多个指标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内外循环水质情况在APP上一览无余,动动指尖就能够远程调整溶解氧、水温等水环境数值。”
过去是抬头看天,如今是低头看屏。现在通过系统监测,养殖池塘的水质信息每五分钟更新一次,相较于传统的养殖方式,这样的智能化养殖能让产量提高20%,大白刁养殖成活率可达90%以上。
“养殖生产劳动强度大等难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水产养殖行业。现在通过水质智慧系统监测就能够更加直观、精确地知道我们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否有效,出现水产养殖病害也能及早防治。”公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潘宙介绍。
不仅是荆州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桐湖办事处香妃鱼产业基地,近百亩鱼塘的管理交给了“渔管家”APP,养殖户熊诗将说,过去养鱼是个体力活,尤其是晚上要守在鱼塘边开增氧机,定时查看鱼塘里的水质情况,根本睡不了一个好觉。现在人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手机接收鱼塘的空气水质等情况,遇到缺氧提醒即可远程打开增氧机。智慧养鱼,不仅劳动投入少,成活率还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表示,传统养殖方式面临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养殖空间压缩、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智慧渔业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高效绿色方式转变、过度依赖人工向以机器为主转变、主观经验判断向大数据智能决策转变的过程,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2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新兴技术给渔业带来的不仅是智能、高效,还有绿色、低碳。在浙江省江山市赛华家庭农场的智慧化养鱼车间,一条条鱼在水池中逆水游动、活蹦乱跳。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水体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参数,联动增氧泵、循环泵设备,自动增氧、换水,确保养殖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不过,在这个养鱼车间内,最先进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江山市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渔业管理科科长范峰林指着水池内干净的水说:“我们这个车间内养鱼的水,都是循环水。养殖池里的水每45分钟循环一次,由养殖池流入微滤机,经过第一遍过滤,进入回水池,再经过生物过滤系统进行第二遍过滤,最后通过加氧系统加氧后再流入养殖池,这样不停地循环流动。”
据范峰林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一大好处是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传统池塘养鱼模式养殖每公斤鱼需消耗1.5立方米水量,传统流水养鱼每公斤鱼需消耗1000立方米水量,而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每公斤鱼的耗水量仅为0.15立方米。此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生态负担。由于大量的养殖水体始终在厂内循环利用,绝大部分鱼类排泄物被微生物转化利用,其余排泄物产生的少量污水被微滤机提取,集中至污水处理车间,经絮凝、沉淀、压滤处理后,鱼粪等悬浮物去除率达95%、总氮去除率达85%、总磷去除率达80%。滤饼可直接打包用于生态农业施肥,少量污水经沉淀后先输送至生态氧化池进行植物吸收净化,每日额外补充部分损耗的水体,再输送至生态鱼池综合利用,完全可达到地表Ⅲ类水以上标准,极大减少了环境污染。
除了循环水,在鱼类投喂上,赛华家庭农场还使用了智能投喂系统,可以实现按需精准投喂。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投喂方式,不仅浪费饲料,而且过量投喂还会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污染。
赛华家庭农场老板姜赛华介绍,这种智慧养殖模式不仅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也让养出的鱼更加“绿色”。“工厂化循环水养鱼不会使用抗生素等,有助于发展绿色水产品养殖。且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量大灵活可复制,可解决光唇鱼、斑鳜等名贵溪流性鱼类无法规模化养殖的难题。”
不仅是江山市,在湖北省荆州市,智能化技术打造出的“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也为当地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荆州市下辖的监利市红城乡老裴铺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通过智能系统的管理,一个28平方米的陆基圆池,可以养2500斤左右的鲈鱼,相关设备24小时不断增氧,将鱼粪、食物残渣转化为有机肥,溶入水中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种植蔬菜的菜池。在鱼池旁边,是一座20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大棚,大棚采用全套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可以监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指标。菜池上无土栽培的蔬菜长势喜人,菜池下经物理过滤、微生物分解后的循环尾水缓缓流动,蔬菜生长时通过根须吸收营养,吸收的过程也同时对水进行了净化,净化后的水再回流到养殖池养鱼。
该基地生产运营负责人徐斌红表示:“养殖基地通过管道将养殖池、微滤机、菜池连接起来,做到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达到水产、蔬菜双丰收,形成绿色、无污染、零排放的闭环生态系统。”
3
现代化海洋牧场让大黄鱼住上“深水豪宅”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深远海养殖、海上牧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配套设施装备的升级,海水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走向蔚蓝大海。
智慧养殖系统快速监测海水各项数据指标,手机实时查看鱼群活动状况,仅需几人就可以养殖上百吨大黄鱼……在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全国首台半潜式深海智慧渔旅平台“闽投1号”让深远海养殖变得简单省心。这个新型抗风浪绿色智能化养殖旅游综合装备长92米、宽36米,可活动甲板面积达3000平方米,采用深海开放养殖模式,创造出接近野生环境的生态养殖空间,让每条大黄鱼都能享受充足的水流和广阔的活动范围。渔民们打趣说:“大黄鱼住上了‘深水豪宅’。”
作为第四代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不仅为大黄鱼建造了“深海泳池”,更贴心地为其配备了智能管家。在“闽投1号”三楼的智慧渔业系统显示屏上,清晰显示着声呐监测、视频监控、鱼种监测、水质监测、海流气象监测等多种探测技术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详细了解鱼类的生长情况,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闽投1号”运营总负责人许航说,“此外,我们还有水下机器人24小时巡逻,可根据水温、水质和鱼群情况智能化投放饵料,实现智慧养殖。”
为了给鱼类打造“智能家居”,“闽投1号”还增加了水下动感捕捉摄像系统及海上气候监测系统。据许航介绍,水下动感捕捉摄像系统强化了智慧渔业的动态数据呈现能力,使养殖者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网箱底部状况,包括养殖品种实时鉴别、养殖数量实时统计等,类似于安装了“鱼脸识别”。鉴于福州多台风、赤潮,海上气候监测系统可实时获取和监测海洋气候数据,为养殖活动提供重要的气候信息支持。
“不用跑出去,通过这个平台,就能监测到鱼苗尺寸重量数据、水质环境情况……”面对“闽投一号”的监测平台,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深海养殖的“智慧大脑”。它能随时监控鱼群的活动情况及周边的海水质量,当赤潮发生时,监测设备发现海水中氧气不足时,会自动打开增氧设备,确保鱼群供氧正常;而自动投喂设备可实现定时定量投喂,将饲料利用率提高10%。如今,装上这个“智脑”后,人工成本减少30%,渔民的经济收益增长10%。
传统水产养殖高度依赖人力、经验,靠天吃饭,依托新技术不但实现了降本增效,养殖品质也大幅提高。“过去我们都是用木头渔排养殖的,大概一个网箱就16平方米,投食喂鱼、清洁网箱都很麻烦、很辛苦。现在‘闽投1号’养殖人员都不超过5人。”曾经从事渔业养殖10多年的陈义斯现在在“闽投1号”上工作,谈及过去,他深有感触地说,“进行深水网箱养殖,网衣至关重要,过去的普通网衣时间一长就容易被海水中的附着物粘住,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受损破裂,导致网箱内的鱼大量流失。”陈义斯说,“闽投1号”有一个蓝色的巨大网衣,涂料为无铜网衣涂料,属全国首创,以天然活性物质开发的海洋防污剂为核心,可替代目前污染较重的重金属防污剂,能有效抵抗海洋生物附着。此外,在“闽投1号”智慧渔业中心,摁下一个系统按钮,深海养殖网箱即可自动清洁。“传统的塑胶大网箱容易附着牡蛎等生物,导致渔网破损,为了防止跑鱼,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网。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清洁网箱,省事多啦。”陈义斯说。(通讯员 荣容 邹天禹 林丹)
我国有着广阔的内陆水域和漫长的海岸线,在水产养殖方面有着广泛的产业布局。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产量领先的背后是我国渔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渔业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工厂化、陆基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发展迅速。在蓝色大海之中,我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展现出不断壮大的深远海养殖实力;在广阔内陆地区,新兴技术赋能下的多种现代化养殖模式蓬勃发展,智慧渔业正逐步成为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1
一个人一部手机轻松管理近200亩鱼塘
11月24日一大早,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闸口镇崇湖渔场,权哥家庭农场负责人邹权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提醒消息,点开一看,原来是自家2号养殖塘中的溶解氧含量已低于4mg/L。邹权连忙打开手机APP上的综合管理平台,简单操作后,鱼塘中对应的增氧机便加快了运作,不久,屏幕上显示的溶解氧数值也缓缓上升至正常范围。
一部手机,一个APP,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近200亩的鱼塘,水中的各项数值可以通过手机一键查看、一目了然。近年来,邹权建起智慧鱼塘,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养殖大白刁,收益十分可观。
邹权今年53岁,已有26年的养鱼经验。三年前,他发现以往全凭个人经验的养殖方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多方走访学习后,邹权引进了智慧养殖系统,对鱼塘进行全新改造,走上了智慧养鱼之路。
水质是养鱼的关键。如今权哥家庭农场的鱼塘内一共安装了12台水质在线监测控制器,时刻监测鱼塘的情况。“以前我们一般都是凭着经验看,有时要检测具体数据我们都得自己下塘采样,再用试剂盒检测,操作的规范性、采样的准确性都无法保证,只能看个大概结果。”邹权一边展示一边介绍,“现在使用的渔业养殖APP,点开‘水质管理板块’,所有的数据都能在手机上看到,特别是可以对水温、pH值、总磷、总氮、氨氮等多个指标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内外循环水质情况在APP上一览无余,动动指尖就能够远程调整溶解氧、水温等水环境数值。”
过去是抬头看天,如今是低头看屏。现在通过系统监测,养殖池塘的水质信息每五分钟更新一次,相较于传统的养殖方式,这样的智能化养殖能让产量提高20%,大白刁养殖成活率可达90%以上。
“养殖生产劳动强度大等难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水产养殖行业。现在通过水质智慧系统监测就能够更加直观、精确地知道我们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否有效,出现水产养殖病害也能及早防治。”公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潘宙介绍。
不仅是荆州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桐湖办事处香妃鱼产业基地,近百亩鱼塘的管理交给了“渔管家”APP,养殖户熊诗将说,过去养鱼是个体力活,尤其是晚上要守在鱼塘边开增氧机,定时查看鱼塘里的水质情况,根本睡不了一个好觉。现在人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手机接收鱼塘的空气水质等情况,遇到缺氧提醒即可远程打开增氧机。智慧养鱼,不仅劳动投入少,成活率还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表示,传统养殖方式面临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养殖空间压缩、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智慧渔业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高效绿色方式转变、过度依赖人工向以机器为主转变、主观经验判断向大数据智能决策转变的过程,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2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新兴技术给渔业带来的不仅是智能、高效,还有绿色、低碳。在浙江省江山市赛华家庭农场的智慧化养鱼车间,一条条鱼在水池中逆水游动、活蹦乱跳。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水体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参数,联动增氧泵、循环泵设备,自动增氧、换水,确保养殖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不过,在这个养鱼车间内,最先进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江山市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渔业管理科科长范峰林指着水池内干净的水说:“我们这个车间内养鱼的水,都是循环水。养殖池里的水每45分钟循环一次,由养殖池流入微滤机,经过第一遍过滤,进入回水池,再经过生物过滤系统进行第二遍过滤,最后通过加氧系统加氧后再流入养殖池,这样不停地循环流动。”
据范峰林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一大好处是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传统池塘养鱼模式养殖每公斤鱼需消耗1.5立方米水量,传统流水养鱼每公斤鱼需消耗1000立方米水量,而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每公斤鱼的耗水量仅为0.15立方米。此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生态负担。由于大量的养殖水体始终在厂内循环利用,绝大部分鱼类排泄物被微生物转化利用,其余排泄物产生的少量污水被微滤机提取,集中至污水处理车间,经絮凝、沉淀、压滤处理后,鱼粪等悬浮物去除率达95%、总氮去除率达85%、总磷去除率达80%。滤饼可直接打包用于生态农业施肥,少量污水经沉淀后先输送至生态氧化池进行植物吸收净化,每日额外补充部分损耗的水体,再输送至生态鱼池综合利用,完全可达到地表Ⅲ类水以上标准,极大减少了环境污染。
除了循环水,在鱼类投喂上,赛华家庭农场还使用了智能投喂系统,可以实现按需精准投喂。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投喂方式,不仅浪费饲料,而且过量投喂还会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污染。
赛华家庭农场老板姜赛华介绍,这种智慧养殖模式不仅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也让养出的鱼更加“绿色”。“工厂化循环水养鱼不会使用抗生素等,有助于发展绿色水产品养殖。且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量大灵活可复制,可解决光唇鱼、斑鳜等名贵溪流性鱼类无法规模化养殖的难题。”
不仅是江山市,在湖北省荆州市,智能化技术打造出的“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也为当地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荆州市下辖的监利市红城乡老裴铺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通过智能系统的管理,一个28平方米的陆基圆池,可以养2500斤左右的鲈鱼,相关设备24小时不断增氧,将鱼粪、食物残渣转化为有机肥,溶入水中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种植蔬菜的菜池。在鱼池旁边,是一座20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大棚,大棚采用全套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可以监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指标。菜池上无土栽培的蔬菜长势喜人,菜池下经物理过滤、微生物分解后的循环尾水缓缓流动,蔬菜生长时通过根须吸收营养,吸收的过程也同时对水进行了净化,净化后的水再回流到养殖池养鱼。
该基地生产运营负责人徐斌红表示:“养殖基地通过管道将养殖池、微滤机、菜池连接起来,做到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达到水产、蔬菜双丰收,形成绿色、无污染、零排放的闭环生态系统。”
3
现代化海洋牧场让大黄鱼住上“深水豪宅”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深远海养殖、海上牧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配套设施装备的升级,海水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走向蔚蓝大海。
智慧养殖系统快速监测海水各项数据指标,手机实时查看鱼群活动状况,仅需几人就可以养殖上百吨大黄鱼……在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全国首台半潜式深海智慧渔旅平台“闽投1号”让深远海养殖变得简单省心。这个新型抗风浪绿色智能化养殖旅游综合装备长92米、宽36米,可活动甲板面积达3000平方米,采用深海开放养殖模式,创造出接近野生环境的生态养殖空间,让每条大黄鱼都能享受充足的水流和广阔的活动范围。渔民们打趣说:“大黄鱼住上了‘深水豪宅’。”
作为第四代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不仅为大黄鱼建造了“深海泳池”,更贴心地为其配备了智能管家。在“闽投1号”三楼的智慧渔业系统显示屏上,清晰显示着声呐监测、视频监控、鱼种监测、水质监测、海流气象监测等多种探测技术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详细了解鱼类的生长情况,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闽投1号”运营总负责人许航说,“此外,我们还有水下机器人24小时巡逻,可根据水温、水质和鱼群情况智能化投放饵料,实现智慧养殖。”
为了给鱼类打造“智能家居”,“闽投1号”还增加了水下动感捕捉摄像系统及海上气候监测系统。据许航介绍,水下动感捕捉摄像系统强化了智慧渔业的动态数据呈现能力,使养殖者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网箱底部状况,包括养殖品种实时鉴别、养殖数量实时统计等,类似于安装了“鱼脸识别”。鉴于福州多台风、赤潮,海上气候监测系统可实时获取和监测海洋气候数据,为养殖活动提供重要的气候信息支持。
“不用跑出去,通过这个平台,就能监测到鱼苗尺寸重量数据、水质环境情况……”面对“闽投一号”的监测平台,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深海养殖的“智慧大脑”。它能随时监控鱼群的活动情况及周边的海水质量,当赤潮发生时,监测设备发现海水中氧气不足时,会自动打开增氧设备,确保鱼群供氧正常;而自动投喂设备可实现定时定量投喂,将饲料利用率提高10%。如今,装上这个“智脑”后,人工成本减少30%,渔民的经济收益增长10%。
传统水产养殖高度依赖人力、经验,靠天吃饭,依托新技术不但实现了降本增效,养殖品质也大幅提高。“过去我们都是用木头渔排养殖的,大概一个网箱就16平方米,投食喂鱼、清洁网箱都很麻烦、很辛苦。现在‘闽投1号’养殖人员都不超过5人。”曾经从事渔业养殖10多年的陈义斯现在在“闽投1号”上工作,谈及过去,他深有感触地说,“进行深水网箱养殖,网衣至关重要,过去的普通网衣时间一长就容易被海水中的附着物粘住,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受损破裂,导致网箱内的鱼大量流失。”陈义斯说,“闽投1号”有一个蓝色的巨大网衣,涂料为无铜网衣涂料,属全国首创,以天然活性物质开发的海洋防污剂为核心,可替代目前污染较重的重金属防污剂,能有效抵抗海洋生物附着。此外,在“闽投1号”智慧渔业中心,摁下一个系统按钮,深海养殖网箱即可自动清洁。“传统的塑胶大网箱容易附着牡蛎等生物,导致渔网破损,为了防止跑鱼,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网。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清洁网箱,省事多啦。”陈义斯说。(通讯员 荣容 邹天禹 林丹)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底部文字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 地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石佛寺三宫48号 邮政编码:2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