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从廉治警
发布时间:2025-04-29 11:05:52点击数量:
中国古老的清廉文化传统,肇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汉唐,成熟于宋元明清。 主要由政治之道和政治之德构成的清廉文化,其核心价值是清廉,是防范为先、道德自律与自觉的政治治理模式,有助于澄清吏治,防范与减少贪腐行为与渎职犯罪,具有自律性、启示性与警示性的借鉴作用。
古代社会并不具有单独的“警察”这一职业, 如现代警察所行使的职能往往被军队、行政官员、 司法审判官吏所执掌,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专 门化的警察职业道德之说,要说有也是包含在官吏 道德、司法道德和军人道德之中。《史记·五帝 本纪》中记载了当时舜帝在部落联盟议事中设有九 种官,其中契为司徒,负责化解百姓仇恨和争端, 其内容相当于今天人民警察处理日常警务,皋陶为士,负责对外维护部落的安全,对内惩罚犯罪,掌 管狱讼。秦朝设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治安机构“都 亭”,负责缉捕盗贼维护治安。唐朝设立金吾卫和 巡使,宋朝有巡检司,明代改良元朝的大都路兵马 都指挥使司为五城兵马司,清代沿设五城兵马司, 负责维护京城治安。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治安官 吏的分工越来越详细,从皇宫中专门负责皇城守卫 的御林军到地方行政官员设立的专管治安行政的机 构再到更为严密的乡、里、保甲制度的建立。
“清廉”很早就成为官吏道德考核标准之一, 但系统地将“清廉”作为警察的形象,则是从近代专职警察和完善的警察制度开始。警察从军队、行政、司法机构中分离是近代职业警察产生的标志, 当时对警察的道德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做巡警者要 品行端正,特别强调要以廉洁为先,不能随意接受 百姓的财物,更不能对百姓进行勒索。国民党统时期,警察制度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廉洁从警, 仍然是对警察队伍的基本要求。抗战时期中央苏区 成立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人民公安机关,当时党就对公安系统提出“忠正清 廉”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 年在第九次全 国公安会议上提出的《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大注意》 就有“不准贪污受贿”,提出了警察廉洁从警的要求。 1994 年公安部颁布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 明确要求人民警察要做到“清正廉明”,其具体要 求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防腐拒贿,不沾不染”。 2011 年公安部对《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修订,针对新时期社会形势的变化,将“清正廉洁” 的具体要求变更为“艰苦朴素,情趣健康,克己奉 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则将“清正廉洁”写入法律,法律以其国家权威将道德融入 其中,并以强制力予以保障。由上可见,中国警察从萌芽期到成长成熟,始终将廉洁建设放在非常重 要的位置。 总之,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官员的道德素质一 直为统治阶级所重视。中国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色彩 极其浓厚的国家,警队建设中强调警察的道德素质, 强化廉洁对掌管国家公共权力的警察的约束作用, 其目的是让整个社会明晰治国者必须以德为先。试 想,如果让无德的人掌管了国家的公共权力,其结 果一定是治国无效,乃至出现大量的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现象,此亦是新时期公安机关提出“打造最 廉洁警队”的道德根据之一。
清廉文化具有自律性、警示性可资借鉴。如同 武则天《臣轨》所说:“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 求非有”;“行廉以保其真,守清以保其身”。以 这些箴言自律,可以警醒为政者时刻注意防腐拒变。 (一)借鉴清廉文化的政治之德提升人民警察 的忠诚观念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平日注重发挥伦理道德 的预防功能,主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为政后,更强调自身的道德升华。其中统治中国 政治七百年的宋明理学思想,有一核心思想就是要 “诚”。“诚”是一种功夫,也是一层境界,而到 达此层次的重要途径就是严于修身。儒家思想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强调严于 修身的重要性,警示人们没有严于修身的功夫根本不可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人民警察也要 坚持严以修身,秉承“言忠信,行笃敬”的文化精神, 把忠诚意识设定为廉洁警队的目标和人民警察的灵 魂,此亦是警队廉洁建设取得胜利的政治底线。人 民警察从警时承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清廉为本是警队忠诚的保障,自律自戒的功夫是警 队廉洁的思想保证。 (二)借鉴清廉文化的政治为民促进人民警察 执政为民的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深厚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等朴素的民本思想 源远流长。现代警察秉承人民公仆精神和中国传统 的民本思想,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 执政理念。1949 年成立新中国开始,就告诫留用警 员,要改变过去旧政权剥削人的态度,不能利用人 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在上海,陈毅市长号召大家努力学习,反思自己,为人民服务,争取立功。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 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化,但是人民警察依然确立“立 警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选择。为了抵制一些功 利化的社会思想对警察价值观的冲击,我们要学习 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官员时刻研习伦理道德精神, 提高廉政防腐的免疫能力,发挥清廉文化预防为主、 防范为先的作用,减少并杜绝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三)借鉴清廉文化的政治以公提升人民警察 的公正观念 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大 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这些思想成为历 来为政者的廉洁政治、道德自律的力量源泉。如“公 生明,廉生威”即是明证。它启示后人,坚持公正 处事的标准,使为政者明智而不为利益所左右。廉 洁警队建设传承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精神把公正观 念设定为廉洁警队建设的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将公 正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才能确保执法公正、才能确保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
总之,清廉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凝聚了几千年政治管理与法律实践的经验与智慧, 为后人提供了充满睿智的启示与思考。但是人民警 察也是血肉之躯,真正要做到公正廉洁也绝非易事, 它需要一个人对信念的守望,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在自我沉淀中慢慢积累。人民 警察唯有树廉洁自律之心,才既能经得住工作的重 压,又能挡得住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唯有拥有 廉洁之心才能在工作中筑牢防腐防线,防患于未然, 坚持防微杜渐,强化自律意识,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构筑廉洁自律的精神。人人廉洁,廉洁警队的 建设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必须风清 气正才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些话警示人民 警察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只有廉洁自律的警察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警队的工作才能受 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古老的清廉文化传统,肇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汉唐,成熟于宋元明清。 主要由政治之道和政治之德构成的清廉文化,其核心价值是清廉,是防范为先、道德自律与自觉的政治治理模式,有助于澄清吏治,防范与减少贪腐行为与渎职犯罪,具有自律性、启示性与警示性的借鉴作用。
古代社会并不具有单独的“警察”这一职业, 如现代警察所行使的职能往往被军队、行政官员、 司法审判官吏所执掌,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专 门化的警察职业道德之说,要说有也是包含在官吏 道德、司法道德和军人道德之中。《史记·五帝 本纪》中记载了当时舜帝在部落联盟议事中设有九 种官,其中契为司徒,负责化解百姓仇恨和争端, 其内容相当于今天人民警察处理日常警务,皋陶为士,负责对外维护部落的安全,对内惩罚犯罪,掌 管狱讼。秦朝设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治安机构“都 亭”,负责缉捕盗贼维护治安。唐朝设立金吾卫和 巡使,宋朝有巡检司,明代改良元朝的大都路兵马 都指挥使司为五城兵马司,清代沿设五城兵马司, 负责维护京城治安。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治安官 吏的分工越来越详细,从皇宫中专门负责皇城守卫 的御林军到地方行政官员设立的专管治安行政的机 构再到更为严密的乡、里、保甲制度的建立。
“清廉”很早就成为官吏道德考核标准之一, 但系统地将“清廉”作为警察的形象,则是从近代专职警察和完善的警察制度开始。警察从军队、行政、司法机构中分离是近代职业警察产生的标志, 当时对警察的道德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做巡警者要 品行端正,特别强调要以廉洁为先,不能随意接受 百姓的财物,更不能对百姓进行勒索。国民党统时期,警察制度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廉洁从警, 仍然是对警察队伍的基本要求。抗战时期中央苏区 成立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人民公安机关,当时党就对公安系统提出“忠正清 廉”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 年在第九次全 国公安会议上提出的《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大注意》 就有“不准贪污受贿”,提出了警察廉洁从警的要求。 1994 年公安部颁布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 明确要求人民警察要做到“清正廉明”,其具体要 求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防腐拒贿,不沾不染”。 2011 年公安部对《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修订,针对新时期社会形势的变化,将“清正廉洁” 的具体要求变更为“艰苦朴素,情趣健康,克己奉 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则将“清正廉洁”写入法律,法律以其国家权威将道德融入 其中,并以强制力予以保障。由上可见,中国警察从萌芽期到成长成熟,始终将廉洁建设放在非常重 要的位置。 总之,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官员的道德素质一 直为统治阶级所重视。中国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色彩 极其浓厚的国家,警队建设中强调警察的道德素质, 强化廉洁对掌管国家公共权力的警察的约束作用, 其目的是让整个社会明晰治国者必须以德为先。试 想,如果让无德的人掌管了国家的公共权力,其结 果一定是治国无效,乃至出现大量的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现象,此亦是新时期公安机关提出“打造最 廉洁警队”的道德根据之一。
清廉文化具有自律性、警示性可资借鉴。如同 武则天《臣轨》所说:“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 求非有”;“行廉以保其真,守清以保其身”。以 这些箴言自律,可以警醒为政者时刻注意防腐拒变。 (一)借鉴清廉文化的政治之德提升人民警察 的忠诚观念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平日注重发挥伦理道德 的预防功能,主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为政后,更强调自身的道德升华。其中统治中国 政治七百年的宋明理学思想,有一核心思想就是要 “诚”。“诚”是一种功夫,也是一层境界,而到 达此层次的重要途径就是严于修身。儒家思想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强调严于 修身的重要性,警示人们没有严于修身的功夫根本不可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人民警察也要 坚持严以修身,秉承“言忠信,行笃敬”的文化精神, 把忠诚意识设定为廉洁警队的目标和人民警察的灵 魂,此亦是警队廉洁建设取得胜利的政治底线。人 民警察从警时承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清廉为本是警队忠诚的保障,自律自戒的功夫是警 队廉洁的思想保证。 (二)借鉴清廉文化的政治为民促进人民警察 执政为民的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深厚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等朴素的民本思想 源远流长。现代警察秉承人民公仆精神和中国传统 的民本思想,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 执政理念。1949 年成立新中国开始,就告诫留用警 员,要改变过去旧政权剥削人的态度,不能利用人 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在上海,陈毅市长号召大家努力学习,反思自己,为人民服务,争取立功。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 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化,但是人民警察依然确立“立 警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选择。为了抵制一些功 利化的社会思想对警察价值观的冲击,我们要学习 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官员时刻研习伦理道德精神, 提高廉政防腐的免疫能力,发挥清廉文化预防为主、 防范为先的作用,减少并杜绝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三)借鉴清廉文化的政治以公提升人民警察 的公正观念 传统的政治伦理文化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大 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这些思想成为历 来为政者的廉洁政治、道德自律的力量源泉。如“公 生明,廉生威”即是明证。它启示后人,坚持公正 处事的标准,使为政者明智而不为利益所左右。廉 洁警队建设传承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精神把公正观 念设定为廉洁警队建设的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将公 正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才能确保执法公正、才能确保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
总之,清廉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凝聚了几千年政治管理与法律实践的经验与智慧, 为后人提供了充满睿智的启示与思考。但是人民警 察也是血肉之躯,真正要做到公正廉洁也绝非易事, 它需要一个人对信念的守望,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在自我沉淀中慢慢积累。人民 警察唯有树廉洁自律之心,才既能经得住工作的重 压,又能挡得住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唯有拥有 廉洁之心才能在工作中筑牢防腐防线,防患于未然, 坚持防微杜渐,强化自律意识,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构筑廉洁自律的精神。人人廉洁,廉洁警队的 建设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必须风清 气正才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些话警示人民 警察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只有廉洁自律的警察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警队的工作才能受 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底部文字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 地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石佛寺三宫48号 邮政编码:2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