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谈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07-08-23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也逐步显现出来,如职能的定位、人员的影响、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等。因此,在今后的内部审计工作中,要结合高校的特点,通过合理机构设置、准确的职能定位、内审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方法,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工作效率

自1985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始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中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维护高校的财经纪律,强化高校管理,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何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挖掘高校内部审计的潜力,改进审计方法,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是摆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内部审计队伍不断地壮大,内审机构的地位不断地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的同时,影响内审工作的效率的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如职能的定位、人员的影响、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等。

1、内审机构的设置及职能的定位不合理。据**省2003年对全省省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检查情况表明,在全省58所高校中只有20所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单独设立了与财务处同级的内部审计机构,其他院校的内审机构在设置有附属于纪委有的附属于财务,有的与监察财务部门合署办公,还有7所院校没有设立审计机构,有的只有由财务人员兼职的审计员 有的连兼职审计人员也没有。根据财政部《〈会计人员资格从业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规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政府审计人员不属于会计岗位”因此将内审机构附属于财务机构是不对的。不少高校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在职能的定位上不准确,介入了了一些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如基建工程管理、物资采购、招投标等工作中的具体环节中,违反了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原则。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因素。人员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审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强。由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因此大部分内审人员都是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水平等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限制。另一个方面审计小组人员组成不科学,不能形成一个复合型的审计小组。这些因素很容易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华而不实的现象,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如:一是工作失去重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认定的事实缺乏足够的证据链支持;三是对违规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不能准确说明;四是在对事情的认定和处理上法规引用不当从而造成结论的定性不准。这些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还会造成单位领导不愿意赋予内审部门更多的审计独立性。

3、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由于是内部审计,部分审计人员误认为都是本单位的一些部门,有的是比较熟悉的,有的是以前审过的,平时情况比较了解,审前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以前审过的一些部门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平时对被审部门的了解是一种仅仅浮于表面的了解,其内部运行机制、基本情况和变化我们并不了解,我们每年审计所依据的法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就会造成审计工作无目标、无重点、无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审计工作方案的合理性受到影响,人员的分工上也会出现倾斜,工作就会偏离正确的审计方向,给整个审计工作造成阻力,延误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效率。

4、工作中勾通不够。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勾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被审单位勾通,平时由于人们对审计部门不了解,对审计人员敬而远之,不愿意向审计人员提供相关情况,如果勾通不够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审计工作的被动性;另一方面审计小组成员勾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各有分工,如果审计小组人员不勾通,各审计人员之间所掌握的情况就不能加以综合运用,不能更有效地去安排下一工作,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效率。

5、审计资料不完整。审计资料主要包括原始资料、补充资料及工作资料,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哪一部分资料的缺少,都会延误审计工作的进程,甚至会对审计事实的认定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6、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目前,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手段绝大部分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审计方法不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审计的目的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而是千篇一律,一味地追求逐页看凭证报表,泛泛抄写数字、资料,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抓不住主要问题。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宽,内容的丰富,审计风险加大,审计的判断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如在财务核算中,都已经实行电算化,内部审计再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可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二、如何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1、合理设置内审机构,准确定位其职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关于内审机构的设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第四条已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五条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指县级及县级以上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企业单位。”因此,根据《规定》高校应该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

内审机构职能的定位根据《规定》的第三条:“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四届二次讲话指出“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一定是要放在促进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就是管理、效益”。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内审职能应该定位在以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学校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为主线,以增加价值为中心,改善运作为重点,防范风险为导向。

内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校内审机构要通过就是组织内审人员学习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同时要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内部审计条例》、《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内部审计工作准则》的学习,提高内审人员的防腐拒变及分析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业务素质提高不能局限于财务、工程预决算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现代审计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业务素质的学习提高过程中要注意“三个结合”,即业务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合理的机构设置、准确的职能定位及高素质内审人员,构建了现代高校的内部审计系统,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

2、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直接指导学校的内审工作,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以“教学、科研为第一”的影响,依赖性、被动性及随意性比较强,缺乏长期的规划及计划、目标管理。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内部审计机构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及学校的中心工作,自主确立中长期审计工作规划和方向,以“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原则为指导,有选择性地安排年度审计项目和任务,制定出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使内部审计部门主体行为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层次性,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3、审计小组的人员组成要科学合理。审计项目是要审计小组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来完成的,人员的组成也是审计工作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选配审计小组成员不仅要考虑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还要考虑到工作勾通协调能力;不仅需要懂得财务知识、计算机知识及工程预决算知识,还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及准则有着比较深刻的掌握和理解,组成这样的复合型的审计小组,既能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又能保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防范内部审计的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4、做好审前准备工作。俗话说,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审前准备工作充分了,工作起来就会有条不紊,审计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审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搜集有关法规文件、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审前调查就是要全面了解被审部门或者项目财务关系、人员职责范围、财务会计的工作情况及相关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以前年度审计情况及审计决定、执行落实和审计意见的采纳情况等。我们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员分工,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及准备相关的法规。

5、加强在审计工作中的勾通。审计工作中勾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被审计部门的勾通,二是审计小组成员之间的勾通。

与被审单位的勾通是被审计单位是否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处理好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针对高校内部审计涉及人员不仅知识素养较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行政职务与专业技能往往都高于内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进行勾通交流时要摆正位置。虽然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是审计与被审计、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但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流时要将自己定位在提供服务与上,在审前要与被审单位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勾通,说明审计的目的和审计范围,强调对事不对人;在审计过程中对出现的疑问和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冷静地作出判断,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和疑问采取恰当的形式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交流、核实。在审计结束后,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进行勾通,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并且善意地指出改进工作方法。由于高校的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对一些政策法规理解十分迅速、准确,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会与被审计单位配合默契,审计报告的征求意见等工作才能够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审计中,审计小组负责人为了及时地把握项目审计的整体情况,要定期不定期将各审计人员召集起来进行情况汇报、汇总、交流,一方面可以将审计人员相互对各自所掌握的审计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审计小组负责人根据审计中情况,明确审计人员下一步工作重点,同时将工作思路贯彻到工作中去,使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顺利开展。

6、加强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料的收集和使用。审计的过程也就是对相关资料进行核实的过程,如果审计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找资料的状态,那在无形中吞噬了大量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在审计工作中资料的收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所说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补充资料(被审计单位按审计小组的要求提供的补充资料)、工作底稿。因此,我们首先在审计通知书上明确审计所需要的原始审计资料,并要求审计单位一次性将所需要审计资料送至指定地点。其次将需要补充的资料分批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来,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不能要一个取一个。再次,审计小组要对审计资料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要有专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一的登记发放,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管理制度,使每一名审计人员都保持良好的资料使用保管意识,对自己负责审计部分资料要条理清楚,其他人员借用时,要办理登记手续,为日后的查找提供来龙去脉。总之随时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能够促使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7、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科学审计手段。选用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科学的审计手段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得力措施。合理的审计方法就是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审计目的,因地制宜,不同的审计项目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逐步扩大送达审计范围,既可以节省审计时间又可以防止人情审计、关系审计。科学的审计手段的使用上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会计电算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进入计算机系统审计的这个崭新的领域,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研究和推广。二是学习、引进先进成熟的内部审计方法,与高校内部审计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应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的新路子。三是针对学校的管理现状,根据先进的管理技术,加强基础工作,搞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强系统基础审计的推广。总之,通过审计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改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水平和效率。

8、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和交流。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正面临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转型这一新的形势,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新的内审规则和准则,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内部审计人员及时了解其他内部审计的发展情况,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的高校内部审计理论体系,指导我国高校审计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作者:江苏警官学院审计室 佘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