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系统深刻的阐释,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成为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日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出版发行。《摘编》分七个专题,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3年10月18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贺信、回信、指示等二百二十多篇重要文献,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权威教材和基础读本。
深远厚重的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摘编》第一专题对此作了充分阐述。
中国共产党承担起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民族,明朝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失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机遇,最终在内部矛盾和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步沉沦,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摆脱任人欺凌、宰割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苦苦求索,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来图强,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试图以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等方案来实现现代化,但均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重大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我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的突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鲜明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政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宣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独特的政治优势。《摘编》第二专题对此作了充分阐述。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切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推进。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很多条,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第一条。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毋庸置疑,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阔步前行。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我们党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锚定目标接续推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巨大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党能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寻找最大公约数,达成最广泛共识,不断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概而言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
科学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最高顶层设计,并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摘编》第三专题和第六专题全面阐述了这一问题。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以及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中国特色凝结着我们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着我们对国际经验的深刻总结”“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用九句话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高度概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本质特征和旗帜道路角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根本性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道路和根本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角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布局、总任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胸怀天下”的高远追求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的使命担当,从世界意义和文明发展角度作出了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我们要深刻领会、系统把握。只有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才能更加坚决地防范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思维方式。
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奇迹。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水平。《摘编》第四专题对此作了充分阐述。
扭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茬接着一茬干。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从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发展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十五年”战略目标,我们党始终扭住现代化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不仅如期实现奋斗目标,还调整提前了现代化的时间表,提升了现代化的含金量,即比原计划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953年,我国编制实施“一五”计划来指导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截至2020年,实施完成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规划一般都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在制定过程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多方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中长期发展规划完整勾画经济社会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践证明,规划的制定实施,使我们在理念上有共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是可感可行、务实管用的治国理政方式。
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党的十八大前,我们实施过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战略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经提出,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这些重大战略的有效实施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是我们党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历史经验,也必将成为我们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扬帆新征程的治国方略。
系统辩证的思想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摘编》第五专题对此作了深入阐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坚持系统观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法。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辩证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六大关系,即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何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要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摘编》第七专题对此作了充分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发展奇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了二战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作为人口规模超过十亿的国家,在短时间内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人类文明史上史无前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尽管西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骨子里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本性没有任何改变,其弊端愈益明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不断拓展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天然具有放眼全球、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天下胸怀。比如,强调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平等互鉴的相处之道;倡导构建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观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博大精深、体用贯通,集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根本问题。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潜心感悟其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奋力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