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流逝岁月中的永恒
——走进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
2016年11月4日,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新馆在江苏警官学院浦口校区隆重揭幕。一千多平米的展区,近千件的珍贵展品、图文板面和场景复原等载体,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中国指纹文化的发展轨迹,令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眼界大开,赞不绝口。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第二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的参赛师生们,在参观中无不惊叹不已。他们说,真没有想到,小小指纹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有了这么一个博物馆,我国的指纹文化一定会更加普及,指纹研究与服务社会及刑侦破案等方面也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观中,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座以鉴识专指纹文化为主题,集文物收藏、展示、保护和研究为一体的中华指纹博物馆,创办于2007年,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家指纹专题博物馆。十年来,已经接待中外来宾5万多人次。
正如美籍华裔著名刑侦专家李昌钰博士在参观中所言:“指纹技术发明于中国,中华指纹馆闻名天下。”指纹博物馆的创立,对我国乃至世界指纹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一个突破,其影响深远,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为领略五千年东方指纹文化的魅力和风采,让我们从探秘、溯源开始,一步步走进中华指纹博物馆……
破译指纹中的神秘密码
指纹也称手纹,按照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纹是指手指头肚儿上皮肤的纹理,也指这种纹理留下来的痕迹。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的解释要详尽些,认为指纹是手指远端掌面皮肤上的凹凸花纹。由不同长短、形状、粗细、结构的纹线组成,分弓、箕、斗三种基本类型,具有终身不变、各不相同的特性。
近代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与生俱来,还在出生前的胎儿时期就已经成形了。
在近千件的博物馆藏品中,最醒目、也最让我震惊的,是一个只有4个月大的胎儿标本。据讲解员介绍,就是这样一个刚刚成形的胎儿,手足皮肤的乳突线就已经开始生长发育了。待到六个月时,随着手脚发育完全,胎儿的手足掌面便长满了乳突线,形成乳突花纹结构,进而形成完整的手掌面上的皮肤花纹。
这手掌面上的皮肤花纹一旦成形,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只要你的皮肤在,指纹就不会消失。即便死亡,也还有尸纹。任何人都无法摆脱。
正是由于指纹的这些特征,2011年全国人大代表会通过决议,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上加入指纹信息。
指纹人人都有,却又人人不同。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会雷同。这其中隐藏着的神秘密码,令古今中外多少研究人员为之痴迷。
在“指纹探秘”单元中,我们从人类神奇的双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手的组织结构,也不仅仅是手掌面的曲肌褶纹与指纹的自然特性,而且感受到了人类特有的指纹文化的神奇奥妙与博大精深。
我们知道,指纹是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触物留痕。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沈国文告诉我们,人手接触物体就会留下痕迹,这就是手印。通过科学探索研究发现,通过手印、指纹的确可以了解一个人:
根据手印长、宽度,乳突纹线密度、形态等条件,可以分析、推断人的体态、性别、年龄等自然特征;根据指节长度、指纹纹线密度、纹线粗细等指标,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身高;根据乳突纹线的形态,如皱纹、细点线、脱皮,乳突纹线的密度、边缘清晰度等,推断一个人的年龄;根据指纹外形、长宽比值等判断人的胖瘦;根据指纹外形、纹线形态、纹线密度等判断男女。
此外,通过指纹还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是哪个民族,有没有运动能力等。
比如说,打篮球的人要个子高,手指的纹线就会比较长。从博物馆专门陈列的大量体育明星的指纹和掌纹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体育明星手掌图案确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河南省体育科研所研究人员邵紫苑的研究成果《皮纹与选材》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根据人手掌纹的特点选出的79名体操运动员,在经过一番锻炼后,其成绩都超过了亚洲运动员的平均水平。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利用指纹来签文书、立契约。警察利用指纹破案。医生利用指纹、掌纹看病治病。还有近年出现的指纹锁、指纹门禁、指纹考勤机、指纹采集仪、指纹保险柜以及网络指纹登陆技术等等,都是指纹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指纹”到“指纹术”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指纹技术形成之后,又经过了从人工识别技术到自动化识别技术的发展转变。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指纹识别技术逐渐进入IT技术领域,与众多计算机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被广泛应用起来。
我想起了民间流传的歌谣:“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坐着走(当官),九斗十斗享清福” (“O”形圆圈环绕状的指纹为斗)。乡间还有什么“十螺抓鬼”啦,女孩子右手的断掌纹克父克母克丈夫啦……种种传说,大多带有迷信的色彩。还有街头上算命看手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胡说八道,但其中也有一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能一棒子打死。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之,千万不能盲从。
的确,当今关于指纹的未解之谜实在是太多了!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又摆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破译指纹中的神秘密码,任重而道远。
中华指纹天下先
终身不变、独一无二的指纹特征,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永不失误的证明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认识与运用指纹最早的国家,并形成了独特的指纹文化。神奇的指纹,不仅记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且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它是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璨夺目的文化奇葩。
走进中华指纹博物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由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书写的、雋刻在序厅正面的题词:“中华指纹天下先”。那潇洒、奔放的笔法,向世人昭示着东方指纹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中华指纹天下先,近万年的历史演绎着古老指纹文化的旷世神奇。
指纹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早于四大发明的一项伟大创造。据实物考证和史料记载,我国的指纹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史前的新石器时代。
一走进博物馆的第二单元,即“指纹溯源”部分,我们就看到了一组古老的手印岩画。那是我们的祖先以石器或矿物颜料作工具,描绘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是我国古老指纹文化的原始记录。虽历经万年沧桑,至今仍然栩栩如生。
据介绍,我国自1984年在内蒙古雅布赖山首次发现旧石器晚期洞窟手印岩画以来,全国已发现几十处数以千计的手印岩画,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湖北、云南、广西、贵州等九省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内蒙古雅布赖山5个洞窟中的76个手印岩画,有贵州贞丰县大红岩崖壁上的上千个手印岩画,有四川巴东县小溪河村天子岩岩壁上的400枚红色手掌印和多组三道红色竖画线条图案,有云南沧源的耿马和永德红岩两处的39个手印岩画,还有宁夏贺兰山的20多个手印岩画。这些岩画,或者是手崇拜观念的表达,或者是猎物的占有与猎取,或者是部落或个人身份的标志,或者是诚信理念的凭据。
新石器时代留下的古陶瓷,同样记录了中华指纹技术发端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从古陶瓷上的指纹痕迹看,一种是陶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意识遗留,另一种则是陶工将指纹作为装饰或某种标记,属有意识的遗留。我们看到的,有裴李岗文化时期出土的、其腹部或肩部刻压一圈印痕作为装饰纹的陶器,有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其器口周围留下完整清晰的立体指纹印痕的陶器,有颈部、手柄留有规整、对称、纹线清晰指印的夏三足鼎噐,等等。在彩陶的几何纹样中,各种纹形几乎都能和指纹纹线的形态相对应。其中直形纹、波浪纹与指纹中的直形线、弧形线相对应,垂璋纹、圆圈纹、曲线纹、旋窝纹、雷云纹与指纹中的箕形线、环形线、螺形线、曲形线等相对应……
陶是人类文明的先声,也是人类艺术的源头。史前的制陶工艺孕育、催生了指纹技术的萌芽和发展。今天,我们在对彩陶指纹画进行观察和分析时,可以看出指纹画与真实指纹的结构形态基本相同,指纹的构成要素全部具备,指纹纹型也很齐全,弓、箕、斗三大纹型无不具备,说明那时候的祖先们已经掌握不同类型指纹的结构了。
东周以后,封泥(印章)的出现进一步助推了指纹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从那时候开始,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交往中会将简牍、书函用绳子穿连,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或按上手印),以防别人偷拆。
如果说,彩陶指纹画是指纹技术诞生的前奏曲的话,那么封泥指印则是指纹用于个人识别的正式标志。
据介绍,我国有一份战国时期带有封泥印鉴密封的经折装文书,封泥背面有盖印人的指纹。其实物保存于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
德国指纹学博士、国际著名指纹学专家罗伯特·海因德尔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认识并广泛应用指纹。他还指出,中国唐代的贾公彦是“提到指纹确认个人方法的世界上最老的作家。”由此,他宣布中国是指纹技术的起源地,是最早利用指纹识别个人的国家。(据罗伯特·海因德尔《指纹鉴定法的体系与实践》)
中华指纹天下先,名不虚传!
博大精深的指纹文化
当指纹的个人识别作用被古人认识后,指纹便成为实现诚信理念和取信制度的重要形式。
首先是契约的签署。
契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经济、家庭婚姻等关系的文书。立契当事人要在文书上署名或画押,作为取信凭证和防伪标记,指纹是契约文书的一种重要签署形式。
西周时期的重要契约铸在青铜器上。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治盟书书写在玉石上。
秦汉时契约主要书写在竹坚木渎上。
西汉初年,契约的签署习惯开始出现。最早是由业主在契约上署名画押,即画指和押字。画指也叫画指模,就是在契约上自己名字下面或旁边画上自己指节的长短,以作标记。这样做,汉代时叫“下手书”。古人认为,每个人指节的长短不同,可以作为人身标志。
居延出土汉简《汉建诏二年(前37年)甲渠欧威卖裘劵》:“建诏二年闰月丙戌甲渠令史董子方买郭卒口威裘一领直七百五十约至春钱毕己旁人杜君 隽”。在契文末的“旁人杜君隽”下外侧画有三横,是画内两个指节的痕迹。
如果说我国早期的指纹运用还主要是原始的艺术再现(如马家窑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上的指纹画)的话,那么秦汉时期,指纹就已经开始成为个人的标记使用了,而这种使用到了唐代,更上升到法律形式: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明确规定指纹是一种身份识别特征,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最早把指纹、手印运用在案件侦破中的,也是我们的祖先。
展厅中,一张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拓片,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注意。拓片上面名为“穴盗”的文章,记录着对一个盗窃现场的描写,文中提及盗贼在现场留下了“手迹(手指印)六处和履迹(脚印)四处”。正是由于这十处痕迹,负责治安的县令得以迅速破案。
2200年前的那一桩典型案件,让我们看到了指纹、手印在破案中的成功运用与重要作用。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宋史·元绛列传》更清楚地记录了一个运用指纹技术破案的生动案例:富户龙聿伪造契约,图谋霸占别人良田。由于契约上有原土地主的指印,当事人虽先后诉于县,申于州,但全都败诉。是元绛发现,契约上虽然指纹是当事人的,但却是指纹在下,笔墨在上,显然是龙聿利用当事人其他契约的后半部伪造了这份契约,从而迫使龙聿当庭将土地原物归还。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纹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前边提到的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岩画艺术,就是原始人类巫术仪礼的产物。岩画手印具有原始先民手崇拜的宗教涵义。而大量出土的手印砖则寄托着民众驱鬼去祟的愿望和追求。
在医学领域,“指纹诊法”已经成为古老中医诊法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医学皮纹学的研究证实,皮纹是诊断遗传性疾病,尤其是染色体畸变的简便而有效的辅助手段。
在对指纹的解读中,手相术自成一家,自成体系。相师通过观察手、掌纹进行占卜,也可以根据手的形状、手指长度、指甲和掌丘的色泽、指纹图案以及手部动作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断定人的吉凶祸福。在古代文献中,《春秋·昭公元年》中就有对周武王之子叔虞手纹来历的记载。
敦煌保存下来的10余件隋唐五代时期的许负系统相书写本,依照人的五官、四肢、手足等身体部位划分篇目,依次论说各部位不同的形貌特征所代表的命运吉凶贵贱。
至于唐宋以后的记载就更多了。
指纹与古代文学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它涉及绘画、工艺美术、戏曲、说唱、小说等多个领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绘画中,指纹与指画的关系密不可分。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以手指蘸墨色、赭色在陶器外壁上勾勒点画纹饰的先例。唐宋以来,画家以指作画的记载常常出现在文献中。尤其是清初的画家高其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指头画,被后世尊为“指画的开山鼻祖”。其画作《指纹牛》的画面上,留下了清晰的指纹印痕。
在传统的装饰纹样中,指纹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从立体指纹印痕到指纹画,再到抽象指纹几何形纹饰,在时代的变迁中与时俱进,历经沧桑。其漩涡形纹饰,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表达了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生生不息”之意,彰显着一种灵秀之美的神韵。
在古代文学中,公案小说记载了很多运用手纹破案的故事。唐代郑綮撰写的《开天传信记》中的《东明观道士》篇,就记录了唐玄宗宠妃与“术人”纵酒密会,“乃密印手文于曲房屏风上”,文中的“手文”就是指纹。
《太平广记》《警世通言》《红楼梦》《宦海潮》等古典名著,乃至后来的越剧《血手印》,等等,都有与指纹有关的故事情节。
指纹技术,源远流长。指纹文化,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的指纹文化,在风云变幻的岁月中千古传承!
近、现代的指纹技术与指纹学的研究
从19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的发展,形成了以指纹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痕迹检验技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中国指纹技术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诞生了近代指纹学,指纹识别法被誉为法庭科学的“物证之首”。
1892年10月,英国人类学家、天文学家法兰西斯·高尔顿在《自然》杂志上撰文,阐述指纹的特异性,推荐使用指纹鉴别法作为人类独特判别的方式。同年他又出版了《指纹学》,基本解决了指纹的特定性和稳定性、指纹分类标准、指纹分类储存以及指纹鉴定方法问题,标志着近代指纹学的诞生。
清末民初,政府当局开始重视现代指纹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本光绪28年(1903年)由上海作新社翻译出版的《政法类典》,其中的《警察学》是我国较早翻译引进的警察学术理论。
展品中还有一套清宣统元年(1909年)云南临安巡警学堂教材,一套九册,是当时的一名学员手抄的课本。这套用蝇头小楷撰写的教材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侦探必要掌握的知识,举例说明了如何运用指纹,反映了指纹在近现代警察刑侦事业早期应用的情况。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刑侦学教材之一。
此前的清政府,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建中,开始举办高等警察教育,翻译西方各国警察法规和学术专著,从而推动了近代警务知识和侦查科学技术的传播。
在清政府的契约、文书中,有一件光绪26年9月14日的审讯记录,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记录中留下了革命党人的左手全手的痕迹,这说明当时对指纹的运用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司法部开办指纹研究会,随后即积极推动指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首开指纹引用之先河。自1914年起,京师监狱开始办理指纹事务。1917年,法科朝阳大学开设“指纹法”课程。1922年2月,我国首个全国性指纹学会成立,并出版了我国第一份指纹专业刊物——《指纹杂志》。
后来的民国南京政府时期,近代警察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指纹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27年,由刘紫箢等人发起的“中华民国指纹学术研究会”成立。接着,全国各大学法学院或法科纷纷开设指纹学科。1930年,刘紫箢《中华指纹学》出版。至1935年,全国大多数城市普及了指纹业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指纹建设与公安工作同时起步。古老的中华指纹技术重新焕发了青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指纹的应用与研究,开始进入现代化发展时期。
1956年7月,公安部召开全国刑事技术工作会议,明确指纹列入刑事科学技术的痕迹检验技术序列。
1979年12月,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成立。
北京市公安局与清华大学,于1981年开始联合研制“指纹自动识别系统”。199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系统技术鉴定会并投入使用。
1991年,上海市公安局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始研究指纹自动化识别系统,至1993年6月正式建库投入使用。
赵向欣《中华指纹学》,刘少聪《新指纹学》,刘文任总主编、赵向欣任主编的《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指纹技术》,沈国文、徐同祥编著《中国指纹史》等一批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先后出版。
指纹学术的研究全面推进,指纹的应用技术全面提高。当代中华指纹学,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唯一,世界唯一”
在当今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中,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显得很特别。能够将小小的指纹陈列在一个博物馆,当今世界还没有第二家。当之无愧的天下无双,独一无二。正如我国权威的指纹专家刘文所言:“不仅中国唯一,而且世界唯一”。
走进中华指纹博物馆,我们看到那1000多平米的展厅,有图片,更有实物。丰富多彩的内容,再加上讲解员娓娓道来、栩栩如生的介绍与叙说,令人流连忘返。当时那种“爽”的感觉,非身临其境者是难以尽言的。
走进中华指纹博物馆,我们感受到的是惊,是喜,是激情的喷涌,是心潮的荡漾,更有一种触及心灵的感慨与震撼!
走进中华指纹博物馆,我们领略到的是小小指纹的无穷魅力和无尽风采。
人生密码,奥秘无穷。指纹文化,博大精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面总结和展示中华指纹技术历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指纹博物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