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应用,深刻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方式,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处的信息应用场景以及信息行为特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应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
一、制定强制性、常态化、全过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高校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一是制定强制性信息素养培训制度,将信息素养培训及相应的考核评价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项必修业务,并将信息素养考核评价与教学评价、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进行合理关联,推动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二是制定常态化信息素养培训制度,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高校教务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在信息素养培训方面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场馆设备资源优势,负责面向教师开展常态化信息素养培训,借助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持续、深入、广泛开展信息素养知识推介和技能培训。三是建立高校教师个人信息素养培训档案,全过程记录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历程,持续跟踪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轨迹,分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更好制定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内容提供精准参考依据。
二、强化内驱动力和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在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将最新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内驱动力以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活动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可通过以下措施强化、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内驱动力:一是深入宣传信息素养对高校教师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重要性。二是将信息素养水平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合理关联,促使高校教师切实认识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紧迫性。三是举办将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于教学科研的竞赛,对竞赛中信息素养水平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可统筹协调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研处等部门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设施资源、空间场所资源,通过培训讲座、观摩教学、线上讲解等方式,为教师讲授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以提升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赋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与实践
智慧化校园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在智慧化校园环境下,智能化的感知交互、控制管理、数据分析、视窗操作等多种信息技术综合加持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智慧化校园环境建设包括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建设可重点围绕信息化教学科研活动所需的设备设施开展,为高校教师备课磨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资料获取、科研信息发布与共享等提供高效便捷的硬件保障,为高校教师提升个人信息素养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软件环境建设可以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引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操作便利的应用软件,充分发挥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人才资源优势,实时解决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遇到的信息技术问题,为高校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文:常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