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验”与“反切”:古代战争中的军事通讯密码
作者: 时间:2025-09-11 15:56:41 点击数:
三军之事,莫重于密。军事保密工作关乎战争成败,事关国家兴亡。我国军事保密思想和保密方法源远流长——“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有的通过烽火交换军事信息;有的通过“兵符+诏书”的双重保密机制调动军队;有的通过将帛布文书揉紧为小团、外面以蜡层层封裹的“蜡书”传递军情……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外,为使保密效果更好,还需要在传递的内容上设置一些不易被敌方破译的符号,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军事密码,称作隐语。北宋仁宗时期,官方编纂了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全书共40卷,分为前集、后集两大部分。《武经总要·后集》云:“军中急难不可使众知,因假物号隐语以喻之。”即借助他物,或比喻、或暗示,用以传递隐含的、旁人不可猜度的军事情报。为了确保准确清晰,又不让别人知晓,古人在设计隐语方面逐渐形成一套方法,“字验”与“反切”就是其中的代表。
字验:“密码本+诗歌密钥”双重机制
你能想象在宋代,杜甫的《春望》一诗能被用来传递情报吗?当时,辽国侵袭宋朝,朝廷便派田敏和杨延昭各自领兵抗敌,二人约定以《春望》作为传递军情的暗码。杨延昭带兵先行,一日忽遣人将一封信送予田敏。田敏拆开一看,只见信上写着一首《春望》。田敏对照译码本,立刻知晓杨延昭部遭敌包围,于是催军急进,最终成功解围。
田敏和杨延昭所使用的密码形式就是“字验”。《武经总要》中记载:“军中咨事,若以文牒往来,须防泄漏……今约军中之事,略有四十余条,以一字为暗号:请弓、请箭、请刀、请甲……右凡偏裨将校受命攻围,临发时,以旧诗四十字,不得令字重,每字依次配一条,与大将各收一本。如有报覆事,据字于寻常书状或文牒中书之,加印记所请。”
这里阐明了“字验”的具体用法:为防止军事情报泄露,将40条军务各用一字暗号代替,主将与每个受命的将领平时熟记。当将领带兵出征之前,主将与受命的将领约定,双方以某一首没有重复用字的五言律诗为“字验”,即作为解译的密码,诗中的每一个字代表一条军务。若有事报告,就随意写成一封书信,将要报告之事的次序对应于该诗中的第几字,然后在书信中的某字旁加一记号即可,主将回复亦如法炮制。
我们以《春望》一诗为“字验”,对照《武经总要》中记载的40条军务,来具体拆解“字验”是如何应用的——战争中,将领若要向主将报告“贼多,请添兵”的军情,对照《武经总要》找到第21项和第14项,只需在《春望》一诗中找到第21个字“烽”和第14个字“溅”,并在一封书信中设法写进“烽”字和“溅”字,并在其旁边做好记号。主将知晓前方军情后,在回信中写进“春”字和“泪”字,并在其旁边做好记号,将领从该诗中找到第7个字和第15个字,再与《武经总要》中的40条军务作对照,便可得到“给你增派马匹,立即移营”的指令。
这套密码只有本部将帅掌握,传令者对其含义一无所知,即便半途遭截,仍可保证军事机密不被泄露,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反切码:以“声”为钥的神秘编码
到了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创造了一种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的隐语方式“反切码”,以此来传递军事信息,并编写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
一首为:
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
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另一首为:
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
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这是两首看起来极为寻常的诗,如果不了解它们背后的秘密,人们并不会把它们和“密码”一词相联系。戚继光“反切码”诗的原理为:取第一首诗的20个字作为声母表,依次编号为1—20;后一首诗的36个字为韵母表,依次编号为1—36;再结合8种声调(古代有8种声调),也按顺序编号为1—8,这样“反切码”的完整密码体系就构建完成了。
这种通讯方法的使用完全按照编码来进行。例如,翻译出“16·27·2”对应的文字,对照声母编号16为“打”字,取声母“d”,韵母编号27为“鸡”字,取韵母“i”,两字的声母和韵母拼在一起是“di”,对照声调是2,就可以切出“敌”字。再如,若主将下令部队“向右”行进,根据编号顺序“向”字的声母为“x”,对应“喜”字,编为15,韵母为“iang”,对应“香”字,编为3,“向”的声调是去声,编码为4,则“向”字的编码是“15·3·4”。根据上述规则,“右”字编为“13·36·4”,则“向右”指令的密码就是“15·3·4—13·36·4”。
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令人瞩目,然而军事通信的基本保密要求,即确保信息传递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一直未变。回溯中国古代军事通信中“字验”与“反切”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与谋略,更能从中汲取对现代军事安全有价值的启示。
来源:《保密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