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社会学》课程教学体会

作者: 时间:2012-04-25 点击数:

 

《社会学》是一门探讨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主题涉及文化、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家庭、组织、社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越轨与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现代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这些主题,应该说,作为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或多或少也都会有一些感悟。但总体而言,他们缺乏对这些社会现象系统化、结构化和理性化的思考。因此,作为一名承担社会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我需要做的是如何在他们现有的一些零星感悟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并且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和理论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此,除了遵守基本的教学规程,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外,有两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紧扣社会热点,促成理论与现象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社会学的知识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两种感受:第一种感受是,社会学

关注的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自己并不陌生,也都能说上一些,所以学和没学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与这种经验性的感受相反,第二种感受则是社会学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很枯燥。学生的这两种感受都会降低对社会学的学习兴趣。对此,我试图用社会学理论对社会热点现象和热点事件进行剖析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理论与现象的经常性互动,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认识到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同时又能够对看似常见的一些社会现象获得独特的甚至是反常识的见解,激发其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涂尔干的《自杀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疏离会导致利己性自杀,我结合富士康13连跳的案例进行剖析;例如,通过剖析当前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机理,我运用冲突论的基本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化的冲突是社会的安全阀机制”,而改变一提冲突就是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这一对冲突的“坏印象”;例如,在讲授学校这一社会化机构时,针对当前“重点高校农村生源大幅度下降”以及择校风等社会热点,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提出“学校有可能是不平等的再生产者”这一观点,从而让学生对学校这一现代性的制度化机构有了新的认识;等等。通过理论与现象的经常性互动,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理论,而且还获得了对经验现象的重新认识,并由此激发了学习和思考兴趣。

二、精心制作课件,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课堂效果

对于课件,我一直持这样一种观点:课件不应该是讲稿的电子化,纯粹的大篇幅的文字呈现不仅会导致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兴趣疲劳,而且还往往会使学生被动地陷于繁重的笔记抄录而无暇思考。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抓住重点,精心设计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力图做到课件的图文并茂、生动而精炼。同时,我要求学生在上课时不要埋头笔记,而是多听我讲,跟我一起思考;至于笔记,我会在每一章内容授课结束后,把PPT拷给学生,让他们课后去整理笔记。除了制作好课件外,我还广泛收集新闻、影视片段等视频资料,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1+1”、“新闻调查”等栏目中播出的和教学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这些栏目的特点是,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了很好地梳理,而且主持人和学者的点评也比较到位。通过PPT和视频的结合,社会学的知识点以一种更为活泼、更加生动、更加情境化的方式得以呈现。如此,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课时,我使用了“激光翻页笔”这一工具。有了这个工具,就不会因为要操作课件的翻页而被束缚在讲台上,就能够走到学生中间,结合丰富的姿态语言和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互动。

以上是我在《社会学》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