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英:《犯罪心理学》实训设计与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时间:2012-12-19 点击数:

 

课堂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院教师课堂教学考察的重点。《犯罪心理学》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了不同的实训内容,主要是就犯罪心理现象、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原因、与犯罪心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侦查羁押讯问过程心理分析四个阶段安排适合每一阶段的视频录像,目的是透过相应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犯罪心理现象、学会分析犯罪心理形成机制、掌握初步的应对犯罪心理技术。

由于目前案例教学实训存在诸多争议,如案例讨论算不算实训、采用什么样的案例形式(文字、图片、视频)、案例展示可以占用多长时间、案例的讨论方案如何制定、课堂如何组织、课后作业如何布置等。所以《犯罪心理学》虽然做了上述设计,我们心里并不能确定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第十四周学院统计第十五、十六周实训课程情况,《犯罪心理学》教学在这两周中并无实训计划,仅因为劳动周及其他一些原因,11级侦查学2区队的《犯罪心理学》恰好有两节实训课程延续到了第十五周。为得到督导专家的指导、探索如何上好该课的实训课程,本人决定不避亮丑申报了第十五周星期三的12两节课程。这两节课得到了孙光、林君莉两位教授的莅临指导,课后两位教授从多方面对我的教学过程给予分析并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在两位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我对案例实训有了一些新的感觉,现不揣简陋汇报给大家。

一、关于这两节课的实训方案:

题目:犯罪心理形成机制实训(《自称是神的电话工》中的犯罪人的心理形成机制)

时间20121178

地点:103104教室

区队:11侦查学12以班级为单位,分别训练(星期三12节课,星期四34节课)

训练目的:主要用来进一步理解与犯罪心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通过讨论认识犯罪人的心理形成机制、学习分析未知犯罪人的心理并进行预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来分析犯罪人。

要求学生关注的内容:

1.在《自称是神的电话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心理现象?犯罪人是什么样的?他与你曾经看到过的犯罪人有什么不同?

2.犯罪人的动机与人格特点有哪些?

3.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4.你学过的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样的现象?

条件:教室、多媒体设备

组织:

1.观看犯罪心理录像。

2.学生自由讨论,发动同学自己主动发言,也可以指定学生发言。

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内容。

作业:各组学生合作完成1份犯罪心理形成机制、犯罪动机和人格特点的归纳。

二、组织训练过程

(一)展示训练方案,明确训练目的

本节课的实训主要是让学生观看一段联邦调查局FBI侦破、当场阻止犯罪并用心理技术令犯罪人放下武器束手就擒的一个案例视频,透过视频的观看、讨论来巩固所学习的犯罪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的自卑理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人本主义的个人价值追求理论、TA沟通分析中的正面安抚、负面安抚理论等。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说明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观看实训方案,记录需要学生观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适时暂停放映,引导学生对案情思考

这段视频的内容主要演绎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电话工,因为卑微的家庭地位加上社会地位的低下,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对他所服务的街区的富人有强烈的仇恨,特别是在家庭中受女人的控制让他对富人中的女人更加仇恨和试图加以控制。因此他选择那些家庭富有、生活优裕的家庭妇女,在他们的家人离家后把她们杀害。每个被杀害的女性都被他用粘胶把眼睛粘大并放在特定的位置以使她们死后都在注视凶手的工作场所——电线杆。FBI官员奉命对这个杀手进行分析和寻找。最后透过对犯罪人的心理分析及时找到了犯罪人,阻止了最后一起杀人犯罪并让犯罪人放下武器。全剧经历案件发生、作案人动机逐步清晰、寻找犯罪人等过程,因此在放映过程中,有三次暂停,停下后要求就前面看过的内容进行讨论:你在这一节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情节和我们过去课程中的内容是对应的?你有什么疑问?你对犯罪人下一步心理发展有什么猜测?

为什么要在过程中选择停顿?本节课程选择的是侦查教学片,该片本来就是为教学拍摄的,全片共50分钟,按道理一般是用一节课来播放。可是一方面该片是英语片,虽有汉语字幕,但速度太快,学生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忽略一些细节而看不懂有关内容,当他们看不懂就会缺乏再看下去的兴趣。同时其中也隐含整个学期前期所学的内容,暂停后的讨论,可以帮助没有看懂的学生及时弥补疏漏,同时对过去学习内容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多的感受。另一方面,暂停可以产生悬疑效果,引导学生对下一步犯罪人的行为进行推测,设想如果是自己,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这样就可以促发学生对案情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不设定讨论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虽然在放映前就把要求给学生讲清楚,但在真正讨论的过程中是不拘内容和形式的,只要有利于本课程的教学及对案情的分析,都可以拿到课堂上讨论。学生的发言尽量以自主发言为主,同时兼顾提问发言较少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发言较多的学生不一定是学得最好的学生,只是因为他们个性外向,容易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那些不经常发言或根本不发言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有的学生可能是游离的,但更多是他们不够自信。有很多从来不说话的学生当被叫到时,他们常常会有与众不同的新意,他们也许多次想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可是就缺那么一点勇气,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四)聚焦讨论主题,巩固讨论效果

边放映边讨论会让时间很快过去,可是每节课的重点还是需要突出的,影片接近结束时,需要把学生的注意焦点重新集中到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上来。本节课的重点是犯罪心理学有关理论。心理学的理论和理工科的理论差异就在于,理工科的理论是恒定的、唯一的,而心理学的理论是不同心理学家用不同视野对同一个现象进行解读的结果。头脑中的理论掌握越多,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就越开阔,当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能很快把握问题的症结、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如果对犯罪人的心理缺乏了解,冲突就一定会发生,一旦发生冲突,就不可避免流血。影片中的FBI官员就是基于对犯罪人的心理正确把握,才有可能在犯罪人残害被害人时及时赶到并说服对方放下武器的。本课程的最后阶段是通过聚焦讨论,学生从总体上回味整部教学片,将放出去的思维重新收回来,以形成对焦点问题的深刻印象。

三、督导意见

(一)两位教授充分肯定了本实训过程,主要下列几点:

1.从教学规程角度充分肯定了本实训的实训方案。

2.从学生的踊跃参与角度肯定了本实训的效果。

3.从最后的讨论焦点的聚焦肯定了本实训的训练模式。

做到了发散学生思维、放开学生的观察视野,同时也做到了聚焦到具体的教学重点,形成了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组织模式

(二)两位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孙光教授提出:

1.训练的目的和要求要在训练前更加明确。

2.虽然讨论过程允许发散,但最好还是要限定在“心理”的范围。

3.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发言需要及时记录成绩,以备给学生评定平时成绩。个别学生的打盹现象要及时制止。

君莉教授提议:

在总结讨论时,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先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大组发言,这样学生的发言机会会增多。特别是一些不善在全班学生面前发言的学生,可以有机会发表意见。

四、对《犯罪心理学》实训课的思考

经历两位教授的指点,笔者对《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实训找到了一点感觉:

(一)视频案例分析是可以采用的一种实训方法。

从训练过程的学生反应及督导的指导意见看,视频案例分析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案件分析能力,同样起到实战训练的效果

(二)实训前需要详细制定训练方案。

实训前制定详细训练方案并在训练前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恰当的视点去捕捉有关信息,保证实训不偏离教学目标。

(三)实训过程需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进行。

实训过程教师要始终起到指引的作用,透过每一阶段的讨论的组织,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在所要讨论的问题上。

(四)实训中需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

课堂讨论的发动需要有恰当的诱导方法,不但要设计好恰当的问题,而且给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里的空间是指开放式的、多角度的、发散的思维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锻炼学生穷尽各种可能,这将有利于在真实问题出现时全面思考问题、避免出现疏漏。

(五)实训最后需要注意帮助学生做好总结。

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课程印象,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效果。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