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单元警务改革宿迁论坛暨推广现场会综述
殷建国
《社区单元警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江苏警官学院与宿迁市公安局合作开展的课题研究项目。2008年11月以来,课题研究工作从调研论证、制定方案、组织试点、评估完善、实施推广,分阶段、有计划推进,取得预期成效。宿迁市公安局经报请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同意,决定从2009年下半年起,在全市公安机关全面推行社区单元警务创新模式。2009年8月8日,江苏警官学院和宿迁市公安局在泗洪县联合举行了社区单元警务改革宿迁论坛暨推广现场会。省公安厅、公安部治安局、江苏警官学院和宿迁市委、市政府领导,课题组特邀专家,省公安厅办公室、指挥中心、治安局负责同志,宿迁市公安机关派出所长以上领导骨干,新闻媒体记者等共260多人出席会议。在此次论坛暨现场会上,宿迁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刘亚军全面介绍了社区单元警务改革的发起与缘由、操作与实践、计划与前瞻等情况,课题组作了课题报告和专题发言,各试点县分局从主动警务、信息警务、效能警务、责任警务、和谐警务等多个视角,就社区单元警务改革作了汇报演示,会议交流及现场参观内容丰富、亮点纷呈,领导讲话和专家点评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充满了多方互动、共谋改革的浓厚氛围。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获得领导、专家和基层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本文就社区单元警务改革课题研究及本次论坛暨现场会情况作一综述。
一、课题论证及社区单元警务提出的背景
在中国特色现代警务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宿迁市探索社区单元警务创新模式,既有顺应世界警务革命浪潮的外来创新推动,又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内生改革需求。课题组研究认为,如何通过改革的办法,有效解决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警力编制不足,警务资源配置不科学、警务机制运转不协调、警种部门工作合力不强、基层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警务效能,是新一轮公安工作改革的突破口。
我们提出社区单元警务概念,并以此作为宿迁公安派出所警务改革的载体,是在运用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比较严密的论证的基础上达成的一个共识。此间,我们全面梳理、分析了当代世界警务的潮流和热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警务改革的历程与成败得失,特别是重点开展了针对宿迁市的问题导向分析、需求分析与可能性评估。在世界警务潮流方面,我们全面考察了现代(职业)制服警察建立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警务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实证文本,在领会、把握其精神要旨、现实指向和价值诉求的同时,注意分析探寻其理论基础与合法化根基,侧重寻求其共性的价值和具有普适性的制度、机制框架。我们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警务改革的基本路径与历程,特别是重大代表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背景、精神与制度内涵及其运行情况进行了认真研读,从客观需求、改革初衷、价值旨趣、制度设计、推进过程到现实收效进行了分析、评估(包括应然与实然的比较分析)。
作为应用课题,正确的“问题意识”不仅关乎课题本身的科学性和逻辑严密性,更关涉其现实效用和生命力。因此,宿迁市的问题导向分析、需求分析与改革条件(可行性)评估是前期研究工作的重点。这一过程中,课题组从宿迁经济社会整体格局、治安形势与趋势以及公安机关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在经济社会格局方面,以宿迁当前的社会结构及其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为对象,重点关注其加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基调,人口倍增计划等方面的中期规划与设计,以及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社会分配、人文精神特质方面的可能趋向。治安方面,在对宿迁当前的治安格局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治安基本走势分析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交通大动脉构筑、人口回流大潮等对社会治安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宿迁作为南罪北移、北罪南下的交汇地带及后发地区的“洼地”效应在社会治安方面具体将显现出哪些微观特征。公安方面,我们从问题——需要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考察点主要包括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客观需求,公众需求与评价结构变迁态势,警力配置、经费保障等现实条件制约,派出所警务机制、勤务模式本身的问题。如:在公安机关内部,警力是否存在闲置、虚耗?警务是否存在不实?打防控是否存在脱节?在公安机关以外,党委政府需要什么样的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公众需要或者期盼什么样的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应该打造怎样的基层警察组织和警察队伍,提供怎样的产品与服务?进而,我们围绕本次改革的内外部条件及可行性进行了调研论证,其中,基于公安内部挖潜层面的可能性分析是重点,如:基础工作的优势如何?困难和阻力有哪些?体制层面允许怎样的突破?机制层面可以进行怎样的革新?特别注意了哪些问题可以借助机制优化来解决,哪些问题必须借助体制变革来解决。
警务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生相随、密切互动。因此,我们在关注、研究警务改革事件文本的同时,注重探询其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基础,梳理其理论源流。简而言之,我们大体形成以下几个基本共识:
第一,未来警务的潮流,是三个维度的内在融合与互动互促:一是社会化警务,二是规划警务,三是信息化警务。社会化警务侧重于社会资源的动员、社会合作及社会竞争带来的比较优势;信息化警务是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来实现公安工作的流程再造与高效化;规划警务侧重于借助警察机构内部的有效运作,来提高警察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其核心是,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注重警务的目标设计、投入产出、成本核算、绩效评估、质量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力求改善警察部门内部的目标弱化、无效率和浪费现象,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整体绩效。
第二,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重大警务变革,对多学科理论日益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态势。近年来新管理主义理论及其分支或流派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对新一论警务改革的影响呈现显性化态势。特别是其中的治理和善治理论、合作主义(法团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新技术主义也不甘落后,时常跃居前台,大行其道。
第三,当代警务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主动性、回应性、责任、质量、效益与效率等。
第四,当前宿迁市公安派出所与其他地区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特征。
第五,宿迁市基层警务改革的现实需求强烈,改革基础良好,动力强劲。如民警年龄、学历条件良好;精神状态良好。
第六,宿迁警务改革的基本取向:一是以平安为保证的和谐社区建设与和谐理念下的平安创建互动互促;二是社区适应性与问题导向性的结合;三是公安主导下的社会合力;四是传统警务与现代警务的有机结合;五是组织设置、人员配置的科学化、队伍建设正规化与执法管理规范化的匹配与促进;六是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第七,课题研究拟着重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解决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实的问题,从源头上推动“三基”工程全面深化、“三项建设”全面达标,为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解决公安派出所警力悬置、警务资源虚耗问题,通过警力配置、勤务机制、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转变,实现存量前提下的公安战斗力倍增,促进派出所工作最大限度地实战化。三是借助社区建设与发展平台,探索动员、利用社会资源的新路径,实现社会资源意义上的公安战斗力增量增长。四是解决公安工作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为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创造条件;解决公安执法、管理与服务的和谐问题,实现公安改革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
二、社区单元警务的内涵及创新特色
社区单元警务是指将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区域分隔为一定数量的社区单元,将基层民警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单元警组,由社区单元警组全面负责维护社区单元内的治安和提供社区单元的公共安全产品和服务的警务模式。其核心,是按照公安工作流程布局,将指向社区的所有公安工作布局成一个完整的作业单元,警察在社区单元内进行目标为“一个流”的作业。推行社区单元警务模式,意在破除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中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管理等瓶颈制约,把发挥公安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现代警务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
深化“三基”工程、推进“三项建设”,归根到底要抓源头、源头抓。社区单元警务模式最明显标志就是把社区作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依托和载体,实行大警务小单元运作、精细化管理、平台式推进,以此激活全局,营造全警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生动局面。社区单元警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沉到基层,民警深入社区和公众作最直接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谋求警察与社会组织及社区公众的互动合作,以实现公共安全管理改善,实际上这是警务社会化的代表形式。社区单元警务模式也是警务合作理念的典型形式,其所寻求的也正是基层民警沉入社区之后的警民合力基础上的警务效能的提升和公共安全水平的进步。社区单元警务模式又是对社区警务的落实和细化,其在提供给社区和公众公共安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借鉴和使用的单元生产方式正是单元警组的生产方式,这对满足不同社区、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需求以及节约警方和社区关于公共安全生产方面的成本,提高收益来说,都是有价值的。社区单元警务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主动警务为主导,推动警务重点前移,对社区治安实行源头控制。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原则,切实改变重打轻防、被动应对的打击整治斗争模式,真正把派出所的工作中心转到防范管理上来,实现主动防范、主动管理、主动服务。坚持把密切警民关系和治安防范作为社区民警的基本职责,推动广大民警扎根基层、融入群众、关注民意、积极作为,努力从源头上防范违法犯罪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谋求社区治安治本之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入户调查、街面巡防、治安检查成为社区民警日常的基本警务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上,及时发现整改治安隐患,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二,以信息警务为主导,推动警务方式创新,对社区治安实行全程控制。
面临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变革,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推动社区工作经验向信息警务的更高层次上发展,把传统警务尽快转变为现代信息警务。依托社区单元警务打造公安信息化基础平台,抓住源头信息采集和应用两大环节,推动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基础化,进一步解决好信息化的活水源头问题。创新社区民警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做到一警多能,促进打防管控的有机结合。将警务作业流程分解成信息掌握、研判、处置、评估、反馈的信息链,实行规范运作、全程控制,切实增强打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用信息化手段破解管小案难题,创建信息共享、整体联动、高效运作的打击犯罪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整体水平。科技强警优先满足基层民警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以推广技防应用为重点,实施提升公安科技含量“社区星火计划”。
第三,以效能警务为主导,推动警务机制改革,对社区治安实行绩效控制。
警务效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社区单元警务着力克服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等问题,追求警力资源内涵密度与外延规模的高度统一,力求以最小的警务投入获得最大的警务效益。围绕增效目标,改革条块指导关系,理顺内部关系,减少中间层次,优化配置现有警力资源,逐步实现由层级式结构到平台式结构的转变,使整体警力布局呈倒“丁”字型结构,并改革警务运行机制,尽量减少警察的重复劳动和资源的内部损耗,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警力的效能;最大限度减少非实战警务,变空转为实战,实现战斗力倍增和警务效益存量增长(无增长改善)。
第四,以和谐警务为主导,推动警务资源整合,对社区治安实行整体控制。
一是以回应警务为抓手,谋求社区问题标本兼治。吃透社区情况,关注公众需求,回应社区与公众需要;本着执法为民理念,在关心民生、关注民意、化解民怨、防范民怒方面积极作为,从源头上防范违法犯罪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谋求社区问题治本之策。二是以平安和谐警务为目标,实现警民合作大联防。构筑、完善社区治安治理组织架构,充实包括社区工作者、治安志愿者队伍在内的广泛的、务实的群防群治力量,实现社区警务主体要素的系统整合;拓展社会化治理的途径、形式与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防群治活动;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带着感情去执法、去工作,从为民办小事做起。三是加强警方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增进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构建开放、互动、和谐的新型警察公共关系;从了解沟通、建立信誉、优化形象、提升效能出发,建立并协调好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了解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需求,分析警方行为对公众情感的影响,提高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意识;把提高警察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引导民警立足基层、扎根群众,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执法形象,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民警与社区及公众的互动与合作,让警民之间、公安机关和社区之间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在合作中达成合意和统一。
三、课题研究与社区单元警务改革试点同步推进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和实践发展的理性思考,课题策划与公安决策机构、实战部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课题研究模型与示范建设、培育典型相结合,理论研究与试点实验同步展开,提供全程决策咨询和指导。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努力形成共识。2009年1月至2月,课题组围绕社区单元警务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调研和论证,先后赴宿城区、泗洪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召开了包括市局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分县局领导、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在内的多个层次的座谈会,摸实情况,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与宿迁市公安局领导多次进行集中研究,就推行社区单元警务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指导原则、基本思路、主要着力点等问题达成基本共识。市局成立了由副市长、公安局长刘亚军任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政治部、治安支队、办公室、后勤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全市实施社区单元警务改革的规划、指导、督查、考核等工作。
第二,注重实践探索,精心组织试点。2月下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市局制定下发了《社区单元警务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社区(驻村)民警主要工作标准(试行)》、《社区单元警务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按照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思路,在宿城、泗洪、沭阳、泗阳、宿豫等5个区、县公安局各选取一个社会治安较为复杂的城区派出所先行开展社区单元警务改革试点。初见成效之后,市局于4月23日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将试点工作扩大到市区和各县城区14个派出所。上述14个派出所共有警力297人,占全市派出所警力28%;管辖实有人口92万余人,占全市17.2%;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总量接近全市一半。试点期间,市局分派工作组到各试点单位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研究解决了改革中遇到的警力不足、值班处警、破案协作、一警多能等适应性难题。课题组对试点过程实行跟踪调研,深入每个区、县试点单位,与派出所领导、社区单元警组和群众代表进行座谈或个别访谈,从解剖麻雀入手,边深化研究、边指导实践。经过半年时间的试点,市局会同课题组评估认为,社区单元警务改革方向正确、机制科学、成效显现。一是实现了全员勤务化,解决了警力下沉的问题。在上述14个试点单位,所长以外的所领导全部编入社区单元警组,单元警组实际配备警力80%以上。二是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解决了责任分散、忙闲不均问题,民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三是实行以块为主、统分结合,解决了打防控脱节的问题。原警组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条线本位现象及破案不防范、防范不破案等脱节、割裂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四是搭建起多元化业务、纵深化警务及警组间的合作平台,锤炼了队伍,提升了民警综合素质,促进了一警多能。五是民警始终在群众身边,群众的见警率明显提高;民警近距离听取群众呼声,零距离服务群众,警民关系更加和谐,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据上述14个试点派出所统计,实施社区单元警务改革以后的5个月,辖区报警案件总数比上年同期下降2.1%;其中刑事、治安案件发案分别下降 11.6%、9.8%,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案件下降18.8%,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下降30.2%,现场抓获率同比提高5.7%。在基础工作方面,14个试点派出所的源头信息采集、重点人员控制、宣传发动群众等工作成效较以前均有明显提高,群众见警率达到95%以上,民警管事率达到98%以上,通过基础工作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23起、查结各类治安案件5493起、现场调解纠纷2967起,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4.3%、5.7%、12.9%。泗洪县在及时总结桥南派出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今年5月起,在全县范围全面推行社区单元警务新一轮警务改革,有效提升了公安工作的整体水平,社会治安呈现良性发展的好势头。今年2至7月,全县接处警量和刑事、治安案件发案,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9.8%、17.6%、21.4%,其中入室盗窃案件下降51.2%、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下降46.2%。
第三,注重成果应用,扩大宣传效应。课题组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宣传,及时推出了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并适时组织系列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公安机关的创新实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课题组先后提交《宿迁市公安局推行社区单元警务试点工作建议方案》1份,《社区单元警务机制建构及创新特色》、《社区单元警务的几个基本问题》、《社区单元警务:警务社会化的实践平台》、《社区单元警务:警务信息化的源头活水》、《社区单元警务:基层公安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专题研究报告或论文5篇,其中《社区单元警务机制建构及创新特色》在《公安研究》2009年第5期发表,并被《江苏公安简报》2009年第28期刊载。《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新华日报》、《江苏法制报》、《宿迁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宿迁社区单元警务改革进程和收效情况,省公安厅内部简报先后两期专稿刊发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我省南京、徐州、淮安市及安徽省滁州、砀山市,四川省绵阳市,山西省阳泉市,山东省枣庄市等兄弟公安机关先后赴宿迁考察学习。
四、领导机关肯定社区单元警务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警务变革
在此次论坛暨推广现场会上,传达了省公安厅和宿迁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省公安厅厅长孙文德在宿迁市公安局《关于社区单元警务改革试点工作的报告》等文件上批示:“宿迁市局警力不足,通过优化配置,以及机制革新,取得了警务效能最大化,这也是综合警务、动态警务模式再现,我看值得大家研究和借鉴。警力少的地方如此,警力多的地方更有潜力挖掘深层次资源。充分解放警力,冲击传统模式。”“办公室要牵头调研,治安等相关部门参加,力争找出机制规律,全省推广。这也是一场深刻的警务变革。”
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批示:“工作做得好,更要加强创新措施的巩固。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安全感。”“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可实行社区警长负责制,竞争警长,聘用职务,岗位津贴,薪随岗走,警力下沉,重视基层。今后所有提拔干部包括在机关已任职的干部都要有警长工作经历,没有此经历的可轮流下去‘带兵打仗’任职,以此锻炼和考验全体干警实战经验、基层工作能力,知晓社会各界百姓生活基本情况和社区工作,这要成为一个鲜明的导向。”
宿迁市市长缪瑞林批示:“深化社区单元警务改革,可以有效解决警力下沉,打防结合和社会合力问题,使警务平台下沉前移,对巩固基层基础,提升治安防范水平确实意义重大。希望进一步扩大工作面,提高覆盖率,做实做好做细做出品牌。”“要珍惜已有成绩,查找工作不足,不断提升水平,力争保持长效。”
宿迁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侍鹏批示:“进一步完善提高,把社区单元警务改革打造成宿迁公安的亮点品牌。”
省公安厅副厅长秦军出席会议并作讲话。秦军副厅长指出,宿迁市社区单元警务改革试点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和可供借鉴之处:一是破解了难题。首先,破解了警力下沉难题。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关键在于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其次,破解了打防脱节难题。特别是通过案件民警与社区民警的优化组合,推动了打击与防范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再次,破解了单打独斗难题。宿迁市局在整合社会治安资源、推动群防群治方面动了脑筋、想了办法,在社区单元警务改革实践中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二是抓住了关键。首先,抓住了效能提升的关键。实施社区单元警务,改革传统模式,充分解放警力,是一场深刻的警务变革。通过推行社区单元警务改革,宿迁市局进一步优化警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盘活了现有警力,提升了警务效能,这一点很值得各地学习借鉴。警力少的地方能够做到,警力多的地方更有条件做到。其次,抓住了中心城区、县城的关键。抓住了中心城市和县城,就抓住了社会治安的大头,全市治安大局稳定就有了可靠保障。再次,抓住了发动群众的关键。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永远是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法宝。宿迁市局在社区单元警务改革中,始终抓住发动群众这一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宿迁公安工作继承传统、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务实精神,难能可贵。三是体现了创新。改革创新是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希望宿迁市局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抓落实、抓深化、抓完善,努力为全省推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安部治安局派出所工作指导处处长吴笑颜吴笑颜处长受武冬立局长委托出席会议。她在讲话中指出:宿迁社区单元警务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打破了社区警务工作的瓶颈问题。就是着力解决警力少、警力配置不合理等这些劣势,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和群众广泛参与的优势,这两项工作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宿迁社区单元警务改革的经验。二是解决了派出所工作的规范化问题。让每一个民警知道每天干什么、怎么干,要把工作干到什么程度,把日常的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三是从社区警务层面推进了基础工作信息化的问题。实现警务工作信息化,最基础的工作在派出所、在社区工作中,如果没有全国22万社区民警每天采集的海量信息作为支撑,我们搭建的大信息平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专家评价社区单元警务改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推广性
课题组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李健和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上海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桑玉成教授担任本课题研究的特邀专家,对课题研究及实务推广工作给予高端指导,宋林飞教授专门就课题报告作了书面点评,李健和教授、桑玉成教授出席本次论坛暨现场会并作演讲。
宋林飞教授认为,江苏警官学院与宿迁市公安局课题组关于社区单元警务改革研究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宿迁市公安系统开展社区警务改革情况,条理清楚、经验明确,是一份富有启发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前景美好。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和谐社会建设面临许多难题。一个重要的对策思路,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预防与治理的重点放在基层。宿迁市公安系统创造的社区单元警务机制,是我国新时期警务工作的一个创新模式。其中,主动警务、信息警务、效能警务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与现实意义。
李健和教授认为,江苏警官学院和宿迁市公安局这一课题的成功合作,对问题抓的准、视角切入的准、目标定的准,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为宿迁、为江苏的公安工作做了一件大好事,而且对全国的公安工作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安派出所的地位和功能问题是整个公安改革的焦点和难点之一,宿迁市社区单元警务的探索和改革初步破解了这一难题。第二,宿迁社区单元警务的探索和改革,立足于公安实际,把握了时代脉搏,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社区单元警务改革不仅符合宿迁的实际,而且借鉴了国内外改革的成功经验,弥补了他们的不足,具有下面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一是从体制上回答了“以块为主”的问题。二是从机制上解决了“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问题。三是从干警的素质上解决了“一警多能、一警多用”的问题。第三,这次课题研究理论新、方式新、成果形式新、实施的效益实,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是理念新,体现了改革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二是方式新。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单位要和公安实战部门结合,但是象这次课题的研究方式,在我评审过的很多课题中,这样的模式还是第一次。科研单位和实务部门密切结合,不仅是人员构成的结合,而且是整个研究过程都在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边研究,边实验,边进行制度建设。在整个研究和改革实施当中都贯穿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结合。这样的做法更具有理性,更能够做到持久地推进。三是成果形式新。研究的结果不象其他以往的研究,写一个报告,出几篇论文,甚至于出本书和文集就完事大吉了,而是充分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和实践的成效同步显现,业务改革和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公安机关自身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双向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课题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的一个典范。
桑玉成教授认为,宿迁由于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重大举措,使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区单元警务模式的实践,也一定能够给予我们国家的基层警务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从而影响我国警务改革的一般进程。主要是因为:第一,社区单元警务模式适应了当代政府理念的变革。近二十多年以来,有关政府治理一系列理论,如协作主义、社群主义以及政社共治、官民协同等等,对政府管理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区单元警务模式与这些理论和理念是完全吻合的。第二,社区单元警务模式顺应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便成了政府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了政府职能的四大方面,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警务作为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领域,当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其基本职能。社区单元警务模式的建立,当有助于警务下沉,履行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三,社区单元警务模式体现了以结构功能为抓手的警务体制创新。社区单元警务模式的建立,是对现有警务体制的一种创新,是提高警务效率的一种组织变革举措。第四,社区单元警务模式顺应了我国警务变革的一般取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警务变革的一般取向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其基本性质上,逐步实现从强调“工具”主体到强调服务主体的转变。二是在其基本职能上,逐步实现从强调专政职能到强调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三是在其基本任务上,逐步实现从强调打击犯罪到强调综合治理的转变。四是在其工作倾向上,逐步实现从“消极警务”往“积极警务”转变。
江苏警官学院院长吴跃章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江苏警官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安厅党委指示精神,积极倡导学院与警务实战部门加强战略合作,以切实发挥学院作为江苏公安“人才库”、“思想库”的作用。开展社区单元警务改革研究,是学院主动融入公安工作大局、面向公安实战搞科研的一次探索,也是密切学院与公安机关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与公安机关开展如此成功的公安实战应用研究合作项目,并举办这样高水平、高规格的论坛和现场会,在学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论坛和现场会围绕探索实践社区单元警务创新模式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切合当前警务改革发展的热点需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推行社区单元警务改革,顺应了和谐社会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迫切需要,体现了以主动警务、信息警务、效能警务、和谐警务为主导的现代警务机制创新特色,对于从源头上推动“三基”工程全面深化、“三项建设”全面达标,为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直接有效的促进作用,得到了省厅、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基层公安民警欢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这个课题研究对我院科研工作发展以深刻启示,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次课题研究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深入思考学院科研工作的方向问题,更加自觉、更加牢固地树立科研为公安实战服务的意识,在政策导向上进一步强化面向实战、围绕实战搞科研,通过主动向公安机关征集选题等多种方式,真正把公安实战中的热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要深入思考学院科研工作的选题问题,把火热的公安一线作为我们科研选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研究建立鼓励实战研究的科研工作考评机制和激励政策,加大对警务实战研究选题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战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要深入思考学院科研工作的方法、途径问题,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相促进,采取以学院为主、实际部门参与和以实际部门为主、学院参与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参与实战研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本文发表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