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当前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增大,必须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充分认识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疫情“大考”,坚定了我们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信心。一是“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制度效能有效释放。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的领导稳舵领航,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形成抵御疫情扩散蔓延的强大合力。二是公众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基层社会凝聚力明显提升。社会治理下沉常态化,居民们利益攸关,共渡难关,干群同心,患难中建立起了共同体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重要的社会资本。三是精准的数据服务、科技支撑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必备要件。四是“动态清零”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在应对疫情风险中锤炼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是突出基层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加大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用法力度,使法治成为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人民的迫切需求、利益诉求为着力点,加大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促进执法规范化,加强社会治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执法环境建设。优化社会治理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本质要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注重基层不同个性需求,重点做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环境保障、卫生健康等方面的事务,促进社会治理不同要素的交互融合,注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参与,极力克服基层社会治理中人为不公正因素,努力维护社会运转过程中的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最大限度给予困难群众必要的保护和切实的照顾。促进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强化基层党员干部主动服务意识,通过综合履行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群帮教、民情信息收集、安全法规宣传等,确保从源头上管控。
二是强化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构建一体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视频监控建设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成纵向连接县乡村、横向贯通重点行业部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通过移动终端提高社会治安防控力。运用互联网、智能传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党建、综治、环保、便民服务、公众参与等信息及时共享、一网通办。同时,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打通信息采集、事件处置、大数据研判等基层工作环节,建立“基层治理一张网”的新格局,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治理模式,切实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推进“智慧社区(村庄)”建设。重点加强对出入口、公用道路、人员密集区域以及主要外围道路等区域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和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确保无盲区、无死角;采取门禁卡、身份证、人脸、密码、手机、二维码等多种验证方式通行的智能门禁技术,实现人员进出留痕、行迹可溯;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统一抓拍和比对,对系统所产生的“人、车、电、网、像”以及出入事件等轨迹类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共享应用。
三是发挥基层群众的自治与协助作用。丰富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形式。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实践,以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评议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基层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意识。按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因地制宜探索完善“民主恳谈”“村民说事”,把基层社会治理的同心圆画大,真正实现全过程民主。创新拓展群众参与渠道。群众满意是基层治理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要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及时收集群众各种意见建议,正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善于在不同意见中求同、在不同利益诉求中权衡,促使“单一决策”向“双向互动”转变。
四是激发基层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大力培育基层社会组织。梳理基层社会治理“需求清单”,结合社会组织的特征进行培育,激发其创新力,释放其内在动力,从制度上赋予其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从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帮扶,推动基层社会组织从“无序发展”向“有序提升”转变。强化社会组织的责任感。支持企业、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加强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业务活动、对外交往的管理,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减少对社会组织的控制和干预,拓展其服务领域,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精确度。
(作者:缪金祥,江苏警官学院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